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会动态 >> 文章内容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组织院士专家赴西安浐灞生态区进行学术考察

[日期:2013-06-03]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3816次[字体: ]
受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的委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组织院士专家学院于2013年5月25-26日对西安浐灞生态区进行了学术考察,并与生态区管委会的领导进行了座谈。参加本次考察活动的院士专家及学会领导有: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原理事长滕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张新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唐守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费维扬教授;中国林业科学院慈龙骏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马广仁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周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潘家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牛凤瑞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孙若梅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长于法稳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原理事长滕藤

 2005年来西安的灞河流域,这里除了灞柳还在,就几乎什么都没有了。西安是文明古都,生态区解决了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污染问题,同时建设了这么美的城市新区,无疑是被西安人民认可的。这里面有省市的决心和支持,有管理者和建设者的拼命硬干、坚持不懈,这是可以想见的。

下一步要怎么办呢?生态园区的建设很重要,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是不行的。生态区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切实把生态跟经济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的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抓住重点往前发展。比如金融中心的建设,要利用这里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尽快在整个经济和生产链中走到最前端去。

陕西有很好的科教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践中,生态区更可以顺势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在世界上是领先的,有各种发展的成功样式。既要有长远发展的想法,又要有自己内在的动力,就会有强劲的发展后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国际著名生态学家张新时

通过这次考察,西安令我刮目相看,没有想到在这个古都里面,以水治理为纽带,通过生态重建,出现了一个浐灞生态区,我觉得这应该是对生态重建的一个很大的贡献。浐灞生态区作为我们国家批准的西北地区的首个生态区,把生态和环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环保驱动进行生态重建,把垃圾污染、水质下降的问题解决了,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三类,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无疑克服了很大的困难。

在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里面,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是最高的,比森林要高很多倍,包括美学、生态旅游、生态疗养等等的价值。浐灞生态区中,湿地生态系统虽然是人工重建的,但是正因为如此,这些过程里面都是可控的。如果能够把这个系统的结构进行更加全面的整合,对我们生态系统的理论和生态系统的模式的丰富都是一个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院研究员唐守正

这九年来,浐灞生态区的实践说明了一件事情: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我们自己的困难,关键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做事情。

从大的角度来讲,生态的问题是包括天地和中间的生物整个系统的大循环的问题,这也是生态区的使命。也就是说,生态区的任务就是让人工的建筑和自然环境更好地衔接融合。生态区不仅要把环境建好,美观了、绿化了、水流了,还要追求生态区高效运转、尽量节能。

西安地处内陆,水资源虽然并不丰富,但却有几条城市河流,比较好调度,西安建设这个以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为主要任务的城市生态新区,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再加上区域管理者执行有力,才有现在这么好的场面,确实是很鼓舞人心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费维扬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重视了。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发展高新产业、创意产业等,将是很好的路径。西安在这里建设西北金融中心,对生态区的建设也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生态园区是绿色的,我们强调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区应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同时让旅游创造更多的财富,把服务业搞好,会有很多实质性的增收,也更加有利于区域的持续发展。西安高校众多,文化雄厚,这些都是进行生态区建设工作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同时生态区的实践也可以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对加深理解文化遗产和宣传也很有好处。

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慈龙骏

我非常认可浐灞生态区的发展思路和理念,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发展支撑生态重建”的发展思路,探索在河流综合治理中谋求城市的发展,在区域开发中推进生态治理,走出一条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良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在西安、西北,在全国这种思路都值得推广和执行。尤其在西北,这种生态区建设模式都是有引领作用的。

生态区在发展的同时提升了环境质量,而且改善了人居的条件,这是生态建设中把科学、技术、功能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是与西安党政领导坚强的决心,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坚实的工作基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专家的努力分不开的,三者的紧密结合,产生了这样的成果。作为西北第一个国家级的生态区,也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级生态区称号的这样一个开发区,浐灞生态区是全国生态区建设的一个样式。

作为生态区的湿地系统,要保持原生态、原始的湿地代表性植物和群落,要注意树种、草种的多样化,要有丰富的灌溉系统。生态区是“一江清流、一缕春风”,让我们生态区永远成为一个生态和谐、人居幸福的所在。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

西安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建成面积如此之大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其决心和效果令人赞叹。同时在生态区里建设西安金融中心,特别是欧亚论坛的永久会址也在这里,这些理念比较新、措施比较好。

我国的湿地分为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与沼泽化湿地、库塘等5大类、34种类型,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在湿地公园里,要给动植物预留生存空间。进行湿地科普教育也是湿地公园的任务,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法科学准确地介绍有关湿地概念、分类、作用是很重要的。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湿地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湿地调查和研究、立法和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恢复重建、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周

我这两次来,感觉到中国速度的革命,第一是恢复植被,第二是把生态重建和经济发展进行很好的整合,第三是硬件的建设和软件的建设结合,这是很值得肯定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更好地促进“博”与“专”的关系,要更好地处理科技和文化的关系。要在各地文化的展示中更好地突出西安的文化底蕴,要把生态文化跟中华文化结合起来。

有注重细节,包括规划的细节、土地利用的细节、概念的细节,在有气派、有气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细节做好,使它更精细、更精准、更精巧。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潘家华

浐灞生态区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通过改造重建保护自然,在修复中发展,生态优先、基础先行。它的理念和许多做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里是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很好的示范中心,是一个体验的场所,是一个创新的基地,也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平台,是我们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要到示范中心、体验场所、创新基地、和谐的平台,首先就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我们如果把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地热能、沼气应用起来,我们可以不仅仅打“低碳”、而且可以打“负碳”的口号出来。生态区要通过绿色交通体系、污水处理、养老服务、都市农业的展示和体验,来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牛凤瑞

我们搞地方建设、发展经济,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变大事、谋大事、干实事。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面对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大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所谓干大事,干实事,就是从当地的情况出发,抓住矛盾,占住战略高地,确定我们把握全局的主动权。2004年,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成立浐灞生态区,就体现了谋大事的远见,浐灞生态区建设的成功,证明了城市是财富创造的中心,同时也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中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我们依托城市搞生态保护,更有效益、也更有效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国内需求,也是优化结构的主体平台,我们既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又低成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要提高城市化的自觉。我们建设第一线的操盘手,在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突破旧的体制束缚的时候,是不是发挥了现行体制的优势?我觉得是肯定的,注意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保证生态区建设的顺利成功,同时大大减少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弊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孙若梅

国家级生态区确实是为我们今后,无论是生态创建还是生态文明,都有了一个很好的抓手。在做区域的规划布局时,国家级生态区,要在相关的标准、认证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

从大西安的角度来讲,在生态区做金融产业是非常好的一件事,生态资本和经济系统当中的金融资本的结合,可能会比较快地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位在大西安的金融商务区,必然具有聚集效应,在有限的土地上积聚非常多的高端人才,这是很有示范意义的事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长于法稳

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应该走资源节约之路,包括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通过科学的评估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和城区基础设施的供应能力,来确定生态区内人口规模。也就是在城市建设中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同时人对自然生态环境健康也有责任,这个城区住房方面,可能要多一些高层的、多元化的体系,将生态区建成适宜不同收入群体居住的区域,构建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城。

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中,应该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我们社会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文化体系的建设要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来建立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