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会动态 >> 文章内容

叶谦吉对中国生态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日期:2013-07-22]   来源:http://www.mmscsw.org/ (2013-7-11)   作者:王新前   阅读:10228次[字体: ]
叶谦吉对中国生态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庆贺著名农业经济管理和生态经济学家叶谦吉教授104岁寿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新前
   
 
  叶谦吉,1909年6月25日生于江苏无锡,上世纪40年代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我国和国际著名农业经济管理与生态经济学家,西南大学一级终生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193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任职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担任教员、研究员、教授。1936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学金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农业经济专业和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工商管理专业深造。1938年谢绝前苏联著名大学任职邀请,毅然归国回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与教学,以图教育报国。1948年先后任重庆大学经济系主任、西南农学院总务长。1984年任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还曾任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顾问,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民盟重庆市委委员兼科技委员会主任。在他著述颇丰的学术成果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当数创立中国生态农业理论和在全世界首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
  30多年前,国人尚不知生态农业为何物。如今,生态农业在我国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政府推行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广大农村普遍推广的宏伟实践。这一切,与我国生态农业的首倡者叶谦吉教授对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推广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是无法分开的。作为中国生态农业之父,叶谦吉教授不仅最早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概念,而且奠定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在实践上进行了生态农业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至今,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实践仍然没有超出叶谦吉教授当初所建构框架的范围。
  1979年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试点顾问组的一次会议上,已经70岁高龄的叶谦吉教授针对我国毁林开荒、毁草种粮、重农轻林(牧、副、渔)、单一抓粮、掠夺土壤、陡坡开荒、围湖造田、破坏水源、污染环境,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等生态平衡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提出了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观点和主张。这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中国生态农业这一概念。1981年叶谦吉教授撰写了《生态农业决策分析》一文,提出结合我国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的设想。该文作为教材1981年先后在重庆市科委举办的干部培训班、西南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77级)毕业班和农业部西南地区干部培训班等处进行讲授。
  1982年春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全国首届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叶谦吉教授发表了《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的论文,详细阐述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重大意义及推行方法。这篇论文在国内学术界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农经学会会刊《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11期作为首篇文章刊载(题目简化为《生态农业》),《新华文摘》1983年1期全文转载。这篇论文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美国温洛克国际农业发展协会将该文印刷散发到东南亚各国加以介绍与推广。
  随后,叶谦吉教授又陆续撰写发表了《大抓生态建设,保护和改造农业生态环境——论生态农业发展阶段(一)》、《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化——论生态农业发展阶段(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协同增长——论生态农业发展阶段(三)》等一系列论文,并于1988年4月出版发表了《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使他的中国生态农业理论更加全面、系统和完善,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为值得称道的是,1987年5月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的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叶谦吉教授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他说:“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他认为,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蒙昧时代,是指人类根本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社会的人还没有产生的时代。野蛮时代,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基础上,人类把自身当成自然界的主人,看成是自然界的征服者的时代。而文明时代,则是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人利用自然,又保护自然,是自然界的精心管理者的时代。他明确指出,21世纪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这在国际上都是开创和引领性的。在此之前1984年第2期《莫斯科大学学报》苏联学者的论文,只是提到教育应培养个人的生态文明,并未对生态文明作出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的阐释。而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发表《生态民主》一书提出现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概念,把生态文明视为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比叶谦吉教授提出同样含义的生态文明,晚了整整8年。叶谦吉教授在全世界首倡生态文明建设,这无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中国学者的骄傲。
  叶谦吉教授对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贡献,首先体现在他首次提出并较科学地阐明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慨念。叶谦吉教授指出: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讲,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生态农业要求在宏观上协调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协调生态-经济-技术关系,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建立宏观的生态经济动态平衡;在微观上做到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建立微观的生态经济平衡。一方面要以较少的投入为社会提供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又能保护资源,不断增加可再生资源数量,提高环境质量,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一表述从系统观点和方法出发,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和概括力,指明生态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体系,定性十分准确科学,既标明了生态农业的目的,也给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手段和依据,并从宏观与微观的层面加以提示,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这一概念表述以今日的角度来看也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叶谦吉教授对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贡献,又体现在他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叶谦吉教授指出: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包含于生物生长过程、劳动生产过程、经济管理过程、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过程、人类生产过程和经济活动统一过程五大生态经济过程之中。在生物生长过程中,要遵循发挥生物共生(互利)优势的农业生态经济原则,合理利用生态位发展农业;要遵循利用生物相克、趋利避害关系的农业生态经济原则,利用生物防治发展农业;要遵循利用生物相生相养关系的农业生态经济原则,充分利用食物链、产品链、产业链发展农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要遵循最大绿色覆盖、最小水土流失、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等农业生态经济原则,大搞植树种草增加绿色覆盖,采用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土地种养结合和珍惜每寸土地,采用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即发展能够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农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遵循资源最佳配置、劳动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发展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的生态经济原则,发展高效农业。在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过程中,要遵循自然区、流域、生态经济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的生态经济原则,政府与群众相结合,推广单项技术与各项新技术综合应用相结合,形成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在人类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统一过程中,要遵循人、生物、环境三者之间矛盾统一关系的生态经济原则,建设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根据叶谦吉教授的观点,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质就是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即生态农业系统),而内容就含于上述五个生态经济过程之中。时至今日,叶谦吉教授的上述概括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主要方面并未超出叶谦吉教授所论述的范围。
  叶谦吉教授对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贡献,还体现在他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阶段的科学分析与客观判断上。叶谦吉教授指出:生态农业这一战略设想,谈的是未来,今天还没有成为现实。从时间上讲我国生态农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抓生态建设,保护和改造农业生态环境。第二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第三阶段,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辩证统一的生态农业成长阶段。第一阶段是生态农业的基础建设阶段,第二阶段则是生态农业的总体建造与系统运转阶段,第三阶段是生态农业整体发展和升华阶段。从时间上看是系统由简到繁的演替过程,从层次上看则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有序发展过程。叶谦吉教授关于我国生态农业三个发展阶段的分析和判段,既符合我国农业的客观实际,又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对研究制定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叶谦吉教授还对我国生态农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主要问题及建设策略和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实践提供了较充分的理论指导。
  此外,叶谦吉教授还对生态农业设计、生态农业系统分区、生态农业系统分析、生态农业效益评价、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从方法论的角度完善和发展了他的生态农业理论,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叶谦吉教授不仅对中国生态农业作出了理论上的重要贡献,而且还对中国生态农业作出了示范推广方面的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根据自己提出的生态农业理论率先进行了生态农业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并由政府采纳推广。二是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还提出了大量的政策建议,与学术界一道影响了政府决策,使生态农业成为我国政府推行的国家政策。
  1983年初,叶谦吉教授在重庆市北碚区金刚乡选择了58个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户建设的试验,试验农户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普遍显著提高。在叶谦吉教授的建议和策划下,1983年9月重庆市科委选定大足县南北山地区114个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定名为“大足县南北山生态农业试验区”,由叶谦吉教授主持和指导。据《经济日报》1989年5月1日第1版刊登记者姜洋《叶谦吉与他的生态农业》一文报道:“经过五年时间的试验,使试验区114个村的山绿了,水青了,土肥了,水土不再流失了,干枯了30多年的井重新冒水了,吃返销粮的村向国家交售余粮了,试验成功了。”叶谦吉教授还在重庆市的另外5个区县和遂宁市的部分县选择一批乡村建立了试验区,同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90年6月在民盟四川省委和遂宁市联合召开的“遂宁市——丘陵地区科技兴农工作研讨会”上,遂宁市市长任全辉讲话中指出:“西南农大叶谦吉教授指导市中区国土局在桂花镇进行的生态农业试点,去年通过对112户、555人的示范取得了成功,年产粮食31万公斤,人平558公斤,比全镇人平的478公斤高16.7%;总收入110万元,人平1989元,比全镇人平583.4元高出两倍多。今年被省上列款,拨款20万元,正在全镇推广,并已辐射到安居、玉丰等乡。”经重庆市批准,叶谦吉教授成立了重庆生态农业研究所,倾力开展生态农业的试验与推广工作。
  除了亲自进行许多生态农业试验与示范工作外,叶谦吉教授不遗余力地向各级政府提出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决策。叶谦吉教授在1982年春就提出发展建立“生态农业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乡”、“生态农场”、“生态果园”、“生态林场”、“生态渔场”等,以点带面地逐步扩大到“生态农业区”、“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市”、“生态农业地区”,直至建立“生态农业省”、“生态农业流域”,最后达到全国都完成生态农业建设。
  1983年在重庆进行生态农业户和生态农业试验区的试验后,叶谦吉教授把试验的初步成果带到北京,向国家有关部委报告和荐言。在叶谦吉教授的努力和学术界的共同影响下,1985年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发布了《关于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1985国环第006号文件),其中明确写道:“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基本国策。”这是我国第一次将生态农业建设正式写入国家政策文件之中。1991年5月,农业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在河北省迁安县联合召开生态农业(林业)县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式介入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工作。1993年12月,国务院七个部、委、局联合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县建设从此纳入国家的政府行为,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起来。1996年国务院七个部、委、局联合在辽宁省本溪市首次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地市建设工作会议,讨论了在地区范围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问题。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江春云副总理关于在西北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号召“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所有这些无不表明,由叶谦吉教授首倡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真正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叶谦吉教授关于“全国都完成生态农业建设”的理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叶谦吉教授26年前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荐言,已经得到了最高程度的重视与采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治国方略。
  1999年,90岁高龄的叶谦吉教授招收了他最后一名博士研究生。2006年,97岁超高龄的叶谦吉教授还发表了《“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一——“人定胜天”还是“天人合一”》、《 “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二——地球环境生态系统灾变现象与生态灾变论》、《“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三——“自然选择进化论”还是“生存斗争进化论”》等多篇论文,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理论问题。
  叶谦吉认为,人类活动行为是有边界范围的,超越自然和生态系统所允许的范围越远,其造成破坏的程度就越大,其治理的难度也就越大。假如人类活动的行为刚刚在人为演替系列的某个点使生态系统失衡,若此时采取治理措施,让其恢复良性循环的功能,大约只要几年的时间,此为上策;当失衡的生态系统从量变到质变,使生态系统退化到一定程度再去治理,相对于量变前治理的难度要大得多,但如果此时去治理较之以后的情况来说仍不失为中策;当人类的行为已经使生态系统从质变到衰变、从衰变到灾变、从灾变到溃变时再去治理,已是下策或失策了。此时,不仅造成的破坏程度更大,治理难度也更大,将导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难以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便濒临崩溃和不可逆状态。叶谦吉指出,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建社会蓝图和迎接一个全面高素质的新的文明时代。我们必须以昔鉴今,明智醒悟,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这就是我们现实的选择。当前紧迫的焦点问题,应是大力实施生态经济管理与积极建设和谐协同的生态文明社会。应当以综合整体观来创建“生态、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景观”六效应协同增长的现代生态文明社会作为时代的使命。叶谦吉的这些分析论述,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叶谦吉教授终生为科学和教育事业,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大力弘扬。祝愿叶谦吉教授健康快乐、幸福安康!
 
(作者系民盟四川省委学习工委委员、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叶谦吉教授1981年招收的第一批生态经济方向研究生)胜天”还是“天人合一”[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3]叶谦吉.“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二——地球环境生态系统灾变现象与生态灾变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4]叶谦吉.“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三——“自然选择进化论”还是“生存斗争进化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5]徐春.建设生态文明与维护环境正义[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7期。
[26]任全辉.真诚合作共绘蓝图——遂宁市市长任全辉同志在研讨会上的讲话[R].遂宁——丘陵地区科技兴农工作研讨会材料汇编[C],民盟四川省委员会社会服务部编印,1990年12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