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文章内容

郭书田:绿色农业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日期:2013-02-28]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3969次[字体: ]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各国首脑会议,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了《21世纪议程》,我国作了承诺,率先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受到国际好评。随后在《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以及《哥本哈根会议》等重要会议上,表明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和降低能耗、消除污染、减少CO2排放的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成为第四个文明。四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在“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安全”,由六个字变为十个字,并进一步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从此把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提到“生态文明”的高度,是前所未见的。
发展绿色农业是从推进生态农业起步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农业部牵头有六个有关部委参加成立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先后两批在101个县实施生态农业县建设,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明显成就,涌现出北方黑龙江省拜泉县、南方重庆市大足县的先进典型。随后农业部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建立了一批绿色食品示范区与基地。分三个层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包括A级与AA级)——有机食品,制定了标准与监测制度。近几年来,传入国际上发展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理念,充实和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组建了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绿色农业示范区与基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发展绿色农业拓宽了农业的功能,由传统的单一经济功能扩展为经济、生态、能源、文化、保健五大功能。在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前提下,农业实行“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新的“四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而且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亮点。
在这里,我从科学技术角度,介绍发展绿色农业的若干重要事例,供大家研究参考。
一、发展生物质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利用人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发展沼气。2009年国家投资52亿元,新增500万用户,累计3507万户农民用上了沼气,占总农户的14.5%,产气130亿立方米,替代2100万吨标准煤。随着规范化养殖业的发展,在养殖小区和大型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池,除了直接服务农民外,还可发电输入电网。沼渣沼液又是优质有机肥料。二是发展汽油乙醇。在“不与人争粮”与“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利用荒漠化和盐碱地种植甜高粱、木薯、麻疯树等能源植物以及利用甘蔗渣与农作物秸秆生产乙醇,能够替代大量柴油。三是利用林业的废弃物发展气化能源,近年来有很大发展。据著名土壤学家石元春院士的新著《决胜生物质》提出,开辟农业的“第三战场”,发展生物质能源可替代10亿吨标准煤,约占煤产量的1/4,可为减少CO2的排放与解决地球变暖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二、利用生物技术治理水体污染。由于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等,造成江河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蓝藻泛滥成灾,水体变质。当前,农业的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源头。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那中元研究员利用中医理论与中草药研制成“生物诱导剂”,不仅能够通过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光合效率(50%~400%),增加产量,增强抗逆性,而且在含盐8‰的盐碱地种植甜高粱、棉花、玉米等作物成功。近几年利用此项技术培育出紫根水葫芦,由于根系极为发达,能够有效地吸附蓝藻,还能消除包括砷在内的重金属的污染,使水体变清,已引起国务院领导与有关部门重视,扩大试验与推广。
三、用菌草技术治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据全国第四次检测,2005~2009年由于采取退耕还林与还牧等措施,荒漠化面积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沙化面积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整体得到遏制。但在173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有53万平方公里可以治理,按此速度治理还需300年。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在宁夏等荒漠化地区推行菌草技术,以草养菌,菌渣成为优质饲料,不仅能够有效地治理荒漠化,带动畜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脱贫致富的新门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农民的欢迎。这项技术已传播至中东与北非地区,在尼罗河流域的各国试验推广,效果甚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成为推行“农业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用生物饲料发展草食畜牧业。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口粮消费下降(2009年城市人均消费81公斤,农村为189公斤),动物性食品消费大幅上升(2009年城市人均消费肉禽45.6公斤,农村为27.6公斤)。而在肉类消费中猪肉占65%,禽肉占21%,牛羊肉占14%。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为26.7%,水产业上升为9.7%,而且会继续上升,超过种植业,发生“主辅换位”的变化,这是个必然趋势,有些地方已经出现这种局面。但是草食畜牧业的比重太小,需要用大气力发展,特别是在山区与牧区发展草食畜牧业,有巨大的空间,不仅能够改善食品结构,形成保护平原农区农业的生态屏障,而且可以降低饲料粮的比重与缓解粮食安全的压力。中国林科院老研究员任荣荣培育出的饲料桑,成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新的优质饲料,在吉林白城子地区大面积种植,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的明显效益。最近由20多位专家组成的考察组在长江三峡库区,利用145~175米之间30米的“消落区”(即库区内的陆域与水域的过渡带)有5~6个月生长期种植饲料桑成功,生长良好,形成“沧海桑田”。由于蛋白质含量高,成为优质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此项技术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值得扩大规模,并为其他库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绿色农业既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个产业的大农业,又包括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个环节的产业链,还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群体的生物链。它要适应平原——山区——水域的不同地理环境与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的不同气候条件。为确保食品安全,需要从源头通过采取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农艺技术净化土壤——空气——水体,实现初级产品的零污染,直到餐桌上消费最终产品的零污染,层层把关,万无一失。我国的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亿亩下降到2009年的18.3亿亩,而化肥(纯量)亩均使用量从196公斤上升为296公斤,农药使用量由114万吨上升为170万吨,柴油使用量由1076万吨上升为1959万吨。在1.28亿吨工业饲料中,添加剂达592万吨,其中含有重金属与化学制剂的添加剂,有害人的健康,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焦点。台湾林昌隆先生的汉龙国际有限公司研制的“天然果蔬洗涤粉”能够消除包括猪瘦肉精在内的农药残留,除在台湾、日本、美国获得专利外,于2008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获得专利权,已在河南、福建等地使用。

        绿色农业是一个多元化、复合型、整体性的庞大系统工程,除了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外,还必须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民三者利益紧密结合的载体,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与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到清洁生产、精细管理、严格监控,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党和政府与人民放心。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