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2008.3

[日期:2013-02-23]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4609次[字体: ]
 
生 态 经 济 通 讯
 
 
 
第3期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     (总第200期) 2008年4月20
 
 
 
目 录
 
新进化论:生存斗争导致进化——“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三…………………………………………………叶谦吉(1
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研讨会征文通知……………………… 12
生态经济信息选录………………………………………… 13
 
 
 
 
 
 
 
 
 
 
新进化论:生存斗争导致进化
——“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三
叶谦吉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北京,100732)
 
一、 生命的历史是“演替·分化·灭绝·进化”的历史
 
生物生命在久远地质时期的长期演替过程中,曾经周期循环地实现反复“演替·分化·灭绝·进化”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生命起源,生命演变,物种产生,适应成长,进化繁衍,绵延积累,传递继承,创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Ⅰ远古生命起源—生命先驱
在地球历史初始条件下,地表温度灼热,没有水,没有氧气,没有生命,像现在太空探索发现的火星,以及宇宙外太空的星体一样,不可能有生命存在,追朔地球生命起源,加深了人们对其的认识:(1)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2)任何生命体对生存要素的依赖不可替代。(3)急需探索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地球生命起源中有三个重要角色,都是单细胞生命形式,当初,它们从险恶的地球环境中诞生,它们为了生存,先从改变支持自然生命的生存要素(氧、水、营养物质、宜于生命的地表温度等)开始,进一步营造“绿色生命体王国”为随后的需氧生物的进化开拓道路,它们是“生命先驱”,是地球生命的拓荒者。
地球生命先驱最先出现的是在距今38亿年前,第一个单细胞生命诞生,这是生命体的始祖;第二个先驱生命,是在距今26—27亿年前,第一个真核细胞的生命形成,它们是生物遗传基因库组织的始祖;第三个先驱生命是在距今25亿年前诞生的藻青素,它是一种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微生物,是现今地球绿色植被的始祖,经过生存斗争与进化的综合,其创意如此巧妙,绝非人力所及,令人叹为观止!
Ⅱ 先驱生物营造地球原始生命生存环境
25—30亿年前,原生生物在原始海洋通过光合作用,逐渐改变了第一代地球大气层组成,为后继生物登上陆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早从海洋中设法登陆成功的是植物,这类先峰植物是最早的多细胞植物,属裸蕨类(psilopsids)。但是,它们要在陆地上站稳脚跟,除了它们继续利用光合作用,增加大气层含氧量外,还必须依靠古细菌(archaeobacteria)类生物的作用,分解合成游离态氧;否则,登陆成功的植物没有游离态氧就不可能生活和生存。
裸蕨从藻类发展而来,它在陆地上最早出现于4.4亿年前。随后由它进化成具有根、茎、叶的一些新的蕨类植物亚门,但它的受精作用仍离不开水的环境。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是生物进化历程上的一大跨跃,在进化史上占有关键性的地位。有了根、茎、叶演替分化的裸蕨类植物,地球环境才进入第二代地球大气。这给最原始的动物出现,再继而通过单细胞动物群体进一步演替分化为多细胞动物,创造了有利环境条件。 
 
远古时代生命起源考察表              (表一)   

物种
起源
历史时期
考古发现
生命形式特征、性状、
功能的说明
地质
年代
距今
年数
考古发现地点
发现
时间
考古发现人国籍及姓名
1、第一个单细胞生命出现
寒武纪
 
原生代
38亿年前
 
 
美国伯克利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教授、布伦特·卡什勒等
原始形式,单细胞生命结构非常简单,个体很小,其明显特征是无形成的细胞核,细胞中央有一个核区,是遗传物质集中的部位,核区内遗传物质只有一个DNA分子,没有染色体。
2、真核细胞的生命形式出现
原生代
26—27亿年前
澳大利亚约威尔巴拉沙漠的沉积岩里海底岩石中发现
2004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布拉克及同事们
从现代生物学理论分析,真核细胞有核膜,成份为DNA和蛋白质,有核糖体,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成份为纤维素。
3、藻青素: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微生物
原生代
25亿年前
澳大利亚西部麦克雷山的沉积岩
1999年8月4日
澳大利亚地质局的罗杰·萨蒙斯及同事们
藻青素通过光学作用产生氧的时刻是确定地球历史的根据之一,藻青素为需氧生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注:表一、二、三内容列举资料来源: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1987年至2005年期间发表的文章、报导、短讯等资料摘录;以及《人民日报》、《重庆晚报》、《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作者多年来剪报集的分类档案,主要采用历次化石考古发现的资料。
 
二、生命的演替进化
 
Ⅰ、先驱生物的生存斗争与生命支撑
地球原生命先驱在经历不断分化,优胜劣汰,适应存活,形成生命体族群;再演替分化,各生命个体分别各自走上进化,形成种群,演化成“绿色生命共生体(green symbiont)。先驱原生命在地球历史初始环境险恶条件下,最初的“生存斗争,适应存活”是长期的、非常缓慢的过程,直到产氧微生物(属真核生物<eucaryota>)出现后,演替进化形成新的物种和种群,演化过程才可能有较快发展,这表明产氧微生物是帮助生命演替进化的关键因素,它们为绿色需氧植物鸣锣开道和铺平进化途径,而原生单细胞生命体的生存斗争,又为后期演替进化过程劈荆斩棘创造先决条件。
此外,还有一支单细胞生命体,称为细胞原属原核生物(precaryote),它们不具有细胞核或其它胞器,细菌中还有两种重要菌种;其中a、一种叫腐败细菌(decaying bacteria),它能分解死亡生命残体,称为分解者(decomposer)能供真核细菌的食物;b、另一种叫固氮细菌(nitrogen-fixing bacteria),能将大气中氮转为氨,再经过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a)转化为硝酸,这样就可为那些无法利用空气中的气态氮的动植物提供能吸收的营养元素,如果没有以上两种细菌(及蓝绿藻类)的分解、转化、硝化的作用,将会使随后进化过程中的陆上生命不可能存在。
Ⅱ、生物的进化链环:
先锋生物生理功能:分解、转化、硝化作用改变地球原始大气(绝大部分是氢和气态氮),并具有两种作用:①光合作用,产生氧气;②为复杂植物必要的生长要素(氮和二氧化碳),地球大气构成变化是促进“生物进化链环”发展阶段演进的关键因素,这里需要阐明以下三个重要概念:
(一)地球大气构成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1)第一代地球大气(主要构成为氢和氦)是从46亿年前地球形成至25亿年前;(2)第二代地球大气(25亿年前—6500万年前)空气含氧量已增加10%,适宜爬虫类动物和恐龙的生存;(3)第三代地球大气是从6500万年到今天,这一时期空气含氧量增加速度较快; a、5000万年前增至17%;b、距今4000万年前增加至23%;这一含氧量有利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和鸟类的繁衍与发展,因为它们为生存必需飞速奔跑或飞行,所以,对氧气的需求是爬行动物(含恐龙)的3—6倍,奔跑或飞行都必须有肺和肺活量,这是进化的必然性,就在距今2000万年前脊椎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时已经开始形成了肺。
                      
                       人类远祖生物起源考察表                (表二)

物种
起源
历史时期
考古发现
生命形成特征·性状·
功能说明
地质
年代
距今年数
发现地点
发现时间
考古发现人及其国籍
(一)最早的复杂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虾等)
古生代
 
 
奥陶纪
5.45-4亿年前
 
1971
 
 
800
(1)[英]史密斯
(william
 smith
 
(2)[法]乔治·柳泊(Gergas
Leopold
(1)脊椎动物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5亿多年,其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无头类动物。
(2)另一部分进化为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在进化过程中,有一支成为无颌类(即甲胃虫类),有一支为有颌类(鱼纲)。
(二)鱼化石-中国最原始、最古老的总鳍鱼(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
古生代
 
 
 
 
志留纪
4亿年前的鱼化石
中国陕西省横山县魏家楼
2003
英、美、中专家组(人员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研究所,美国基恩大学)
(1)早期的总鳍鱼在许多方面只有假设性的陆生脊椎动物所具有的特征;(2)学界通常认为属于扇鳍鱼类的骨鳞鱼类,可能是两栖类的祖先;(3)这一发现说明:中国有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发祥地。
(三)高等灵长类动物最早的祖先—人、鼠、鸡拥有一个共同的进化祖先
古生代
3亿年前
中国云南省南部
2003年8月
 
性状特征:(1)人与鼠的DNA分子结构的多核甘酸的排列上更多相似性;(2)人与鸡在基因组结构上更为接近;(3)在近1000万年来的演化中,它们经历了快速的变化。
(四)第一个热血动物(哺乳动物)—水龙兽
二叠纪
2.5亿年前
南非沙漠中一种外形与现代猪类的动物—水龙兽
1997
英国和英国古生物学家
(1)水龙兽是外形似猪的哺乳动物,是人类的祖先。
(2)它是生物进化链中那种最早从海洋爬到陆地上的脊椎动物,它最终进化的结果就是人;
(3)脊椎动物中的爬行动物是一支向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失败者。

(二)生物进化链环:所有生物的生理功能都是随着生存环境变化而演替进化的,早期的细菌、藻类都是水生生物,当时生存环境是覆盖地球大部地区的原始海洋,空气含氧量的快速增加促进哺乳动物兴旺繁衍,以上两点就是“进化链环”的典型案例。
(三)后继共生:先锋生物与后继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生存环境中,它们后继共生(metabiosis)、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保持生态平衡并良性循环进而达到共生共荣,繁衍昌盛,使生物进化链环不断发展。
三、生物进化链环的变态
进化过程中,生物常由于外部因素或是内部解剖学上的变异都会引起变态反应。突变催生新物种,其中大部分属优势种,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少数的劣势种往往会短命夭折,这些变态反应都是地球环境剧烈变化引发生物种群的演替分化过程。
此外,生物进化过程另一种由环境剧变引致对生物个体发育形态方面的变态反应,举凡动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组织形态特征,都是由一种基因组,称为“同源异形基因”的控制基因决定的“同源异形基因”制造的一种蛋白质附着在DNA链上,能发挥总开关作用,启动或停止其它制造组织的基因,不管是简单动物或复杂动物,不管是农作物或是果树,都是“同源异形基因”的作用,决定着个体的组织形态和生长发育,对控制基因的最简单的调整改变,就将形成“畸形生物”。当今世界各国也经常出现“畸形儿”、“弱智儿童”等悲剧,这是“人口爆炸危机”之外的另一种畸形危机警示。各国政府的环保部门和科学界应该深切关注,并寻求长期应对战略。
不过,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通常具有正反两个对立面,畸形悲剧同样有可能会有畸形喜剧的一个有利对立面,如果由于环境剧变的影响,恰恰碰巧触动了人的主管音乐、语言的大脑、右脑发育等有关基因,那么,必然会出现“音乐奇才”,甚至是“弱智儿音乐大师”。
由于地球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恶化等因素,导致人类控制基因突变和由此触动产生畸形人的基因,如连体双胞胎婴儿、连体三胞胎、连体双胞胎同一心脏婴儿、连体三只脚婴儿等多起,畸形儿事件的发生预示着人类退化现象正在趋于恶化,人类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四、结论:探索规律,以史鉴今
 
前文从“人类纪”新理论的评析中,我们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与再认识”,以及在地球原始环境演变中,人类远祖艰难地为生存而斗争,经历了“演替·分化·灭绝·突变·进化”的漫长历史征程,人类远祖生存斗争中的幸存者是为后继人类孕育诞生,寻径导航奠基。
今天我们应以史鉴今,从远古历史轨迹所昭示的路径,获取种种启迪,从而进一步破解“人类纪”新时期面临各种危机及如何应对迷津的实事求是的战略措施。
远古生命进化过程的历史轨迹,显示种种规律性的内涵,可供我们探寻和总结出以下诸项自然规律;
(一)远古生命的灭绝、更生规律
自古以来,地球生命演化过程正根据当今人类掌握的考古化石记录史实,如表三所示:
                          生物演化史年代表                 (表三)

   
化石记录史实说明
关键进化链环
Ⅰ.冥古宙
46亿年前-
38亿年前
地球形成至38亿年前
第一代地球大气
Ⅱ.太古宙
30亿年前-
25亿年前
化石记录发现有生命足迹
发现一些与细菌类似的极微生物化石
(1)已出现细菌和蓝绿藻。
(2)原生生物成为当时生物之王
地球生命起源
植物光合作用逐渐改变了大气层组成
Ⅲ.元古宙
25亿年前-
7亿年前
单细胞生物开始出现
首先登上陆地的是植物,这些先锋植物,即最早的多细胞植物,属裸蕨类。
藻类植物时代
(19—4.4亿年前)
第二代地球大气
Ⅳ.显生宙(7亿
年前-现代)
7—6亿年前
 
 
5亿年前
5—4.5亿前
 
4.5—3.5亿年前
 
3.6亿年前
 
 
3.5亿年前
 
 
3亿年前
 
2.5亿年前
 
2.3亿年前
 
 
1.35亿年前
 
 
 
6500万年前
 
 
6000—5500万年前
 
 
 
4000万年前
 
 
 
 
300万年前
 
260万年前
 
 
 
 
 
1.5万年前
 
 
 
 
1700—1350年前
 
 
1300年前
 
 
 
1100—400年前
200—75年前
 
 
 
 
 
1989—2000年前
 
 
 
 
 
 
 
 
 
 
21世纪—新中世纪
发现小形贝状生物的遗骸
当时的介壳类最先进化的是三叶虫
原始节肢动物的全盛时代。(马蹄蟹在随后2亿年内没有进化上的改变,直到今日,因此称为“活化石”)
不同形态的复杂生物出现
发现脊椎动物的一种小形群居的笔石,现已灭绝。
(1)鱼类在海中取得优势,直至今日
(2)水中生物开始登陆
有些总鳍鱼(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脊髓动物的祖先已经可以用粗壮的四肢开始在陆地上站立)
(1) 陆地上遍布森林
(2) 植物在陆地繁衍生长后,动物随即登陆
(3) 在几百年间陆地即充斥很多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等。
陆地上沼泽浩瀚
(1)爬虫类出现
(2)恐龙出现最初时期
(1)恐龙掘起
(2)人类原始祖先只是不起眼的小动物与恐龙共同生活了1.5亿年漫长时间。
(3)恐龙是地球上最大的脊椎动物。
(4)“哥斯拉”(Dakosaccras andiniensis)—鳄形动物,与鳄鱼有亲源关系的考古海洋生物,有欧洲种与阿根廷种两类型。
(1)恐龙,爬虫类灭绝。
(2)其它生物包括人类远祖陆地脊髓动物在内,同时大量死亡。
(3)中国总鳍鱼类(人类远祖)灭绝。
(4)“大爆炸”形成大量尘埃笼罩大地,导致温长“寒冷黑夜”,植物光合作用终止。
6000万年前,古代地球气候突然变暖,大地环境从“寒夜”中苏醒。
(1)海洋环境发生变化,海底沉积物中的甲烷释放出与海水中的物质产生作用。
(2)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引起温室效应
(1)各种植物萌生繁衍生长,光合作用恢复常态,4000万年前空气含氧量增加到23%。
一次超新星爆炸,催生了最早的人类会直立行走。
(2)哺乳动物得以迅速繁衍进化
地球气温升高31.5度
人类远祖历史上气候最佳的时期
中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印度洋、北太平洋沉积等地质生物证据证明;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气候有关。
(1) 亚洲内陆干旱化、沙漠化。
(2) 粉尘东输,形成中国黄土高原
(3) 亚洲季风形成与演化,影响全球气候系统变化
(1) 亚洲中国处于历史上的寒冷期
(2) 寒冷气候,干燥荒漠
(3) 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徙南下
人类活动影响,温室气体增加
(1) 地球气温变得越来越热
(2) 地球气温变暖速度最快的时期
(3) 最后一个冰川纪的最后阶段
亚洲中国处于历史上的寒冷期
(一)地球气温升高1.5度
(1) 人类历史上气候最佳时期。
(2) 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3) 人类食物品种,产量增加。
(4) 雨量增多,水旱灾害减少。
(二)工业社会迅速发展时期
(1) 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2) 地球进入一个高温期
工业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消耗量超出了地球再生能力
(1) 自1999年起人为资源需求量超出地球再生能力20%。
(2) 人类每年消耗的再生资源,地球生物圈需要花15个月才能再生,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更是惊人。
(3) 农业国家污染大气和水域严重,水土流失、耕地减少、人口增长超出地球负荷能力。
全球自然灾害频繁、洪涝、干旱、暴雨、海啸、飓风、地震、火山爆发、热浪等袭击人类、因温室气体排放;
(1) 未来1.5万年地球将越来越热
(2) 地球不会很快进入新的冰川期
 
 
 
 
 
原始海洋覆盖地球大部地区(10—4.4亿年前)
4—3.6亿年间生命局限于水中,陆地一片死寂。
动物开始登陆
蕨类植物时代(4.4—2.5亿年前)
 
 
 
沼泽森林茂密时代
爬虫类时代的开始
恐龙时代开始
 
裸子植物时代(2.25—1亿年以来)
恐龙称霸时代。
被子植物时期(1亿年前以来)
 
地球生命大灭绝(巨大行星撞击地球大浩劫)
 
 
全球植物光合作用终止
 
第三代地球大气逐渐缓慢形成。
全球光合作用恢复常态
(1) 没有恐龙的时代为哺
乳动物的掘起创造了机会
(2) 哺乳动物繁衍化
 
第四代地球大气时代中世纪黄金气候时代
改变了地球环境
 
地球气温系统异常
 
 
 
 
 
地球气候异常时期开始
 
 
地球大气寒冷期
 
 
地球大气变暖最快时期
 
 
 
地球大气寒冷期
 
地球大气高温期
 
 
 
 
 
 
 
 
 
 
 
 
地球环境恶化
 
地球气候灾变期

从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来直至今日,地球环境经历了四个“大气时代”①38亿年前的“第一代地球大气”内涵地球生命起源,植物光合作用改变大气组成,藻类植物时代。②25亿年前至6000万年前为“第二代地球大气”包括原始海洋覆盖地球大部,地球一片死寂时代。蕨类植物时代,沼泽森林茂密时代、恐龙,裸子植物时代、恐龙称霸时代,地球生命大浩劫,恐龙灭绝,全球植物光合作用终止时代。③6000—4000万年前为第三代大气时代,标志着全球植物光合作用恢复常态,哺乳动物的掘起。
上述地球大气时代及其先后更替说明,每次地球环境出现“死寂”状态,随后必定由先锋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改变大气组成(氧、二氧化碳、氮等),从而催生较高等级植物,甚至沼泽、森林、雨林、季雨林覆盖大地。后来经历大浩劫,又一片“死绝”,再进入一个新地球大气时代,这样形成演变规律,称之为“生命的灭绝、更生规律”。这一规律昭示我们在化解“人类纪”新理论时,科学家们提出的人类行为与活动导致的全球温室效应的全球变暖困境,就必须严格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草原和全球保护、重建及管理好热带雨林、季雨林、重点自然林保护区等,作为长远战略措施。
(二)优势生物掘起、称霸、衰亡规律;
生物演化史中恐龙2.5亿年前—6500万年前的“出现、掘起、称霸、灭绝”历史过程跨越近2亿年的地质时期跨度。这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脊椎动物的统治时代望尘莫及的,当6500万年前地球遭遇小行星撞击时,恐龙爬虫类灭绝了,其它生物包括人类远祖(中国总鳍鱼类)在内同时大量死亡。这次“大爆炸”形成大量尘埃笼罩大地,导致漫长“寒冷黑夜”,植物光合作用终止,这是所谓“第三代地球大气”形成之初。
“大爆炸”导致恐龙称霸时代的终结,这是有考古化石记录证明的事实。不过,这只是恐龙灭绝“外部因素”的一面。我们认为,与此同时还有“内部因素”的另一面。恐龙被称为草食类脊椎动物,其实它的行为习性,并不食草,而是伸长脖子专吃森林里树上的枝叶,它这庞然大物,个体食量每天要吃掉4-6吨枝叶,按种群计算,几天之内就可把它们栖息地的森林植被消耗殆尽,而被迫迁徙他方。久而久之,种群逐渐繁衍种群增大,地球上就再也没有它们栖息之处。只是在地球的少数峡谷和河流岩边,潮湿而滋长森林的地方聚居。因此,历年来考古发现的恐龙化石遗址,只有集中出现在少数几处,而且还有密集地死亡在一处的恐龙化石遗址,这可推断出食物链的中断导致恐龙集中灭绝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没有植物,更不会有庞然大物恐龙”。
(三)生命共生体形成规律
地球生命演替进化史是人类远祖先锋植物(细菌、蓝绿藻等原生生物)为了先是在海洋,继而又在陆地上,先后营造“生物共生体”作为生存斗争行为方式,经历拼搏的“胜者生存与败则淘汰”的演替分化进程。“生物共生体”实质上是一种“综合自然生命支撑系统”。这一系统是地球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长期与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生活资源短缺等困境,以及物种种群快速繁衍增长与食物链生成缓慢之间的矛盾,相抗争而营造的生存保障。因此,迄至今日,生命共生体形成规律仍然制约着人类必须以保护和精心管理好“综合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作为长期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可持续生存战略。
(四)、生存斗争链环进化规律:
生物进化过程是由先锋生物与后继生物通过生存斗争,占据生存空间,在共同生活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补共生,形成了“生命共生体”(symbiont),利用链环综合进化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演替进化,发展前进。由此产生了“生存斗争导致进化的途径与理论”,我们称为:“生态斗争进化论”。
长期以来,理论界流传甚广的“自然选择进化论”主张“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物竟天择,看不见的手主宰一切”。这一理论内涵是形而上学的,唯心论的,看不见、摸不着,而缺乏事实根据的,与客观自然规律相悖,难以令人信服。
作者提出:“生存斗争进化论”是根据地球生命生态系统长期历史演进中,生命从第一个单细胞原生生物到复杂生物滋生孕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冲破逆境,拼搏斗争,突变进化,产生新物种,拥有优势,占领生存空间,并不断扩展。先锋生物与后继生物在生存与生活中,集合族群,逐渐集成“生命共生体”,相互依存、互补共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繁衍发展,传承更新,链环进化,沿着客观规律约束和制衡的轨迹前进。生存斗争进化论是地球生命演替进化史实的反映。是历史唯物论的产物,有轨迹可寻。
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研讨会征文通知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推动循环经济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决定举办“中国生态经济建设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湖北民族学院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会议召开时间:2008年7月17日至20日。
二、     会议地点及安排:7月17日在恩施市华龙宾馆报到;18日上午在华龙宾馆开幕,下午在咸丰县进行学术交流;19日晚在利川市进行换届改选与闭幕式;20日返回恩施市。具体事项在第二轮通知告知。
三、     会议中心议题: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循环经济。参考选题范围:(1)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3)国内外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前沿问题。会议将组织评选优秀论文,并在会后结集公开出版。
四、     论文要求:(1)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准确、文字简洁,全文不超过8000字。(2)论文格式包括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使用软件:Microsoft Word 2000以上。(3)征文截止日期:2008年5月31日。
五、     会议收取会务费600元(含资料费、考察费等),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注:自带家属或学生须另交餐费和生态考察费900元)
六、     联系人及方式:
(1) 张新平,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邮编:445000;联系电话:13971897830;电子信箱:xinping.8888@yahoo.com.cn
(2) 刘江宜,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邮编:430074;联系电话:02761132880;
(3) 电子信箱:Liujiangyi2008@163.com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
 
     

姓名
 
性别
 
职称或职务
 
电话
 
论文题目
 
工作单位及地址
 
邮编
 
电子邮箱
 

生态经济信息选录
湖北省三峡治污项目三年内投入约23.5亿元
日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经国务院审批通过。我省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新增污染防治项目,从今年起到2010年,规划总投资额约23.5亿元。我省三峡库区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影响区宜昌市为修订后的污染防治项目规划范围。修订后的规划中,我省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共有22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有30个,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有3个,船舶流动源污染治理项目有4个,加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及库底清理、漂浮物清理项目,我省全部项目投资约23.5亿元。《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已于2001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2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网易》重水轻泥”埋下环保大隐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力争用两年时间在36个大城市率先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对此,部分代表提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对作为污水处理后一环节的污泥处理,因污泥的二次污染及引发的种种生态环境矛盾频频暴发,建立和完善城镇污泥处理政策规章体系及配套机制,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污泥同步治理刻不容缓。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杨念明、通讯员李飞、陈华兵)
全国各地污水处理厂最头疼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和污水集中处理率的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生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污水处理厂近800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57%左右,年产生含水湿污泥在1500万吨以上。而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我国将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我国污泥产生量还将急剧增加。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些污泥不但含大量有机质、重金属、病原菌、寄生虫(卵)等污染物,而且极难处理。如何以最佳方式处理它们,已成为我国环保治理要面对的紧迫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水务集团董事长武秀峰认为,污水处理厂完整的业务链包括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和污泥处置,污泥处置是污水治理工程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我国城镇污泥的处理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污泥得不到合理处理,也就没有真正实现城镇污水的处理目标,已成为各地污水处理厂最头疼的难题之一。
污泥处理不当导致二次污染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从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开始,就存在严重的“重水轻泥”情况。连北京、上海、深圳这样污水集中处理领先的大城市,都无法做到污泥的合理处理处置。如上海日产湿污泥4000吨,采取填埋的方式仅能处理2500吨,剩下的1500吨只能运到长江口排掉。而在深圳,因污泥填埋,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场甚至对簿公堂。武秀峰代表介绍说,目前,全国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的通常做法是,对污泥未经处理或者经过简单减量处理后,直接运到垃圾场与垃圾混合填埋、随意堆放,远远达不到卫生填埋标准;一些中小污水处理厂甚至对污泥自行堆弃,不问去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认为,这样做会留下严重隐患: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比如污染土壤、水源甚至食物链;而且污泥在污染环境后,最终必须进行二次治理,此时经济成本更加昂贵,技术难度更大。据了解,由于污泥含水量高,颗粒细,透水性差,造成渗滤液和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严重堵塞,渗滤液无法排除。更大的隐患是,大量污泥堆积形成的沼泽,如果不及时整治,下边沉积的甲烷气体越来越多,垃圾场将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污泥处理处置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有专家认为,运行经费短缺、利益补偿调节机制难以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难以执行是目前困扰我国污泥处置工作的三大问题。陈万志代表认为,据测算,湿污泥的处理成本为300元/吨,我国日产生含水湿污泥在1200万吨以上,要充分处置污泥每年的运行费用达36亿元。而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厂还处于缺钱处理污水的困境之中,根本无力承担巨大的污泥处置费用。武秀峰代表还认为,由于污泥处理经济利益调节政策的缺失,导致推动污泥处理的利益补偿、调节机制无法形成。如在建设营运方面,国家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营运没有统一考虑污泥处理的建设和营运成本;在收费机制上,还没有建立具有全国指导性的污泥处理收费机制和标准,各地方政府在污泥处置收费上也是无据可依。如此一来,污水处理企业既没有处理处置污泥的合理利益保障,也没有处理处置污泥的积极性,也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此外,国家在建立污泥处理的政策规章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体系之间缺乏配套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分类指导性,大大阻碍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的发展和探索实践,既使污泥治理行业停滞不前,也造成污泥处理技术、行业秩序混乱。如建设部在2007年补充出台了四项规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力争用两年时间在36个大城市率先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对此,有专家提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对作为污水处理后一环节的污泥处理,因污泥的二次污染及引发的种种生态环境矛盾频频暴发,建立和完善城镇污泥处理政策规章体系及配套机制,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污泥同步治理刻不容缓。
各地污水处理厂最头疼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和污水集中处理率的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生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污水处理厂近800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57%左右,年产生含水湿污泥在1500万吨以上。而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我国将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我国污泥产生量还将急剧增加。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些污泥不但含大量有机质、重金属、病原菌、寄生虫(卵)等污染物,而且极难处理。如何以最佳方式处理它们,已成为我国环保治理要面对的紧迫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水务集团董事长武秀峰认为,污水处理厂完整的业务链包括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和污泥处置,污泥处置是污水治理工程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我国城镇污泥的处理及最终处置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污泥得不到合理处理,也就没有真正实现城镇污水的处理目标,已成为各地污水处理厂最头疼的难题之一。
污泥处理不当导致二次污染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从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开始,就存在严重的“重水轻泥”情况。连北京、上海、深圳这样污水集中处理领先的大城市,都无法做到污泥的合理处理处置。如上海市日产湿污泥4000吨,采取填埋的方式仅能处理2500吨,剩下的1500吨只能运到长江口排掉。而在深圳,因污泥填埋,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场甚至对簿公堂。武秀峰代表介绍说,目前,全国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的通常做法是,对污泥未经处理或者经过简单减量处理后,直接运到垃圾场与垃圾混合填埋、随意堆放,远远达不到卫生填埋标准;一些中小污水处理厂甚至对污泥自行堆弃,不问去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认为,这样做会留下严重隐患: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比如污染土壤、水源甚至食物链;而且污泥在污染环境后,最终必须进行二次治理,此时经济成本更加昂贵,技术难度更大。据了解,由于污泥含水量高,颗粒细,透水性差,造成渗滤液和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严重堵塞,渗滤液无法排除。更大的隐患是,大量污泥堆积形成的沼泽,如果不及时整治,下边沉积的甲烷气体越来越多,垃圾场将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污泥处理处置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有专家认为,运行经费短缺、利益补偿调节机制难以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难以执行是目前困扰我国污泥处置工作的三大问题。陈万志代表认为,据测算,湿污泥的处理成本为300元/吨,我国日产生含水湿污泥在1200万吨以上,要充分处置污泥每年的运行费用达36亿元。而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厂还处于缺钱处理污水的困境之中,根本无力承担巨大的污泥处置费用。武秀峰代表还认为,由于污泥处理经济利益调节政策的缺失,导致推动污泥处理的利益补偿、调节机制无法形成。如在建设营运方面,国家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营运没有统一考虑污泥处理的建设和营运成本;在收费机制上,还没有建立具有全国指导性的污泥处理收费机制和标准,各地方政府在污泥处置收费上也是无据可依。如此一来,污水处理企业既没有处理处置污泥的合理利益保障,也没有处理处置污泥的积极性,也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此外,国家在建立污泥处理的政策规章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体系之间缺乏配套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分类指导性,大大阻碍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的发展和探索实践,既使污泥治理行业停滞不前,也造成污泥处理技术、行业秩序混乱。如建设部在2007年补充出台了四个污泥处置技术标准,但受行业指导政策、经济利益调节政策和监督落实机制等滞后的影响,结果使这些技术标准无法落实。
推进污水、污泥同步治理刻不容缓
有专家认为,要实现建设和谐环境和生态文明,加强污泥治理已刻不容缓,应尽早使污泥处理走上正轨,推进城镇污水与污泥同步治理。首先,要将污泥处置逐步提高到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同等重要的地位,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泥处理处置行业行政规划和政策。武秀峰代表建议,我国在供水安全方面制定了《全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在污水处理方面制定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意见》等规章,但在污泥处理处置领域还没有类似的宏观指导性政策文件,建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尽快联合制定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发展规划,并要求各地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其次,污泥处理是需要政府投入和建立收费体系来支撑的公益事业,国家应制定污泥处理行业的经济利益调节政策,建立合理的经济利益补偿和调节机制。武秀峰代表表示,污泥处理处置都需要巨额建设资金和高额运行费用,国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费用中,污泥处理约占30%至50%,运行费用约占30%至60%。具体而言,为明确责任、加强监管,要明确和建立污泥的有偿处理原则,并制定污泥处理的投融资规划,将其纳入污水处理的整体投融资规划。对于新建污水处理厂,要做到污水与污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营运和同步验收。国家应对污泥处理特别是处置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工程给以政策性引导和支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经济杠杆,引导相关企业积极采取先进技术工艺,从事污泥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建立鼓励国外资本、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污泥处理处置投资和运营的相关政策体系,探索污泥处置的市场化发展道路。第三,进一步完善污泥处理的行业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增强各项政策体系之间的配套性、协调性和分类指导性。
《科技参考报》                
长治城区成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4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第五次工作会议上,长治城区区委书记王进军接过了“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的牌匾。该区正式成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至此,又一颗闪烁着生态魅力的明珠镶嵌在漳河之畔、太行之巅。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是一项旨在推动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国性、持久性共建工程,自2001年启动以来,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多方努力和积极申请,并经过中国国土学研究会的专家实地考察验收,长治城区才得以通过,被列入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为应对当前的高粮价危机联合国将建全球粮食危机工作组
2008年4月29日联合国宣布,为应对当前的高粮价危机,研究部 署紧急措施和制定中长期相关策略,联合国将立即着手建立一个由秘书长领导的“全球粮食危机工作组”。潘基文秘书长表示,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必须使饥饿人口获得足够的粮食,其次还要确保未来的粮食供应。由于能源、化肥和其它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种植和生产的粮食数量正在减少,现在必须为这些农民提供支持,以免明年出现更严重的粮食短缺。联合国行政首长协调理事会为此要求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尽快响应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的7.55亿美元募捐呼吁,切实履行捐资承诺。潘基文指出,目前联合国系统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粮农组织发起了一项紧急倡议,为低收入缺粮国提供种子和其他生产资料,并为此发出了17亿美元募捐呼吁;农业发展基金已调拨出额外的2亿美元,用于支持受粮价上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中的贫困农民增加生产;世界银行也在考虑建立一个全球粮食危机响应机制。潘基文说,联合国系统已确定了短期内应对粮食危机所要采取的行动,并将共同致力于发展紧急粮食安全网络,为最脆弱的人口提供社会保护。潘基文表示,就中期政策来说,联合国将支持各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联合国系统将集中运用其技术和分析能力,填补研究和知识空缺,以便各国政府能够根据最佳农业决策信息扩大生产,增强生产力。从长远上看,还需要加强促进可持续粮食生产的政策环境,探讨造成此次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和政策性问题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将粮食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并进行补贴的做法。《科技日报》
 联合国系统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采取紧急和中长期策略 
 为期两天的联合国系统行政首长协调理事会会议星期二在瑞士伯尔尼结束。会议宣布,联合国将立即建立一个由秘书长领导的“全球粮食危机工作组”,对当前的高粮价危机采取紧急和中长期应对策略。潘基文秘书长表示,当前最首要、最紧急的问题是必须使饥饿人口获得粮食。行政首长协调理事会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尽快响应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的7亿5500万美元募捐呼吁,并履行捐资承诺。他表示,第二个紧要问题是确保明天的粮食。由于能源、化肥和其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种植和生产的粮食数量在减少,必须为这些农民提供支持,以免明年出现更严重的粮食短缺。潘基文指出,目前联合国系统已经采取了一些切实措施。粮农组织发起了一项紧急倡议,为低收入缺粮国提供种子和其他生产资料,并为此发出了17亿美元募捐呼吁。农业发展基金已调拨出额外的2亿美元,用于支持受粮价上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的贫困农民增加生产。世界银行也在考虑建立一个全球粮食危机响应机制。潘基文说,联合国系统在本次会议上确定了在短期内应对粮食危机应采取的行动,将共同致力于发展紧急粮食安全网络,为最脆弱的人口提供社会保护。他表示,在中期内,联合国将支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联合国系统将集合其技术和分析能力,填补研究和知识空缺,以便支持各国政府根据最好的农业决策信息扩大生产,增强生产力。行政首长理事会呼吁迅速结束多哈发展回合谈判,从而减少发达国家的补贴政策对国际贸易的扭曲,这些补贴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潘基文指出,从长远上看,需要加强促进可持续粮食生产的政策环境。行政首长协调理事会强调,有必要探讨造成此次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和政策性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将粮食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并进行补贴的做法。《发展交流网》                     
                                                                                                           (((( (贝磊 供稿)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处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电话 85195648
编辑部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email: benkp@cass. org .cn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