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2008.4

[日期:2013-02-23]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4572次[字体: ]
 
 
生 态 经 济 通 讯
 
 
第4期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     (总第201期)    2008年5月10
 
 
 
目 录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1)
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大有希望……………………   郭书田(2)
北京市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 郭书田(6)
英国伯林顿:资源与能源节约型典范镇建设简介………  (11)
生态经济信息选录………………………………………   (13)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的工作包括以下四方面:组织学术研讨会;开展部门间的合作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筹备2008年会议;出版和分发《生态经济通讯》。
一 组织学术研讨会
1.“生态保护与减缓贫困”论坛和研讨会
2007年5月24-25日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在北京举办“生态保护与减缓农村贫困”政策和行动小型研讨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滕藤理事长、魏殿生秘书长(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和李周秘书长(农发所副所长)共同主持了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人员分别来自中国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以及美国福特基金会,具体包括: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扶贫办、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局、贵州省环保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本次研讨会得到了福特基金会北京办公室的支持。
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推动“生态保护和减缓农村贫困”方面的政策研究和行动诱导,促进跨部门的合作。到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管理职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为下一步的研究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2“生态经济学理论与发展”研讨会
随着中国的生态经济实践在多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开展和深入,生态经济发展日益得到决策者、学者和公众重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义不容辞地肩负着理论完善和创新的责任。为此,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于2007年12月1日举办了一次小型的生态经济理论与发展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的目标是:加强国内生态经济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的平台,推动中国生态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生态经济学科建设。滕藤理事长出席研讨会,农发所李周研究员和和技经所郑易生研究员作了专题报告。
  二、开展部门合作和学术交流
为了促进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更好地推动塌陷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的工作,2007年5月14日,中国生态经济学会邀请地质环境司派人员共同参加了北京市科委在门头沟区实施的 “生态恢复示范”重大项目的考察,这其中包括:(1)煤矿采空区的修复;(2)建筑采石场的修复;(3)生态林业示范项目。
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大力促进下,2007年7月30-31日,滕藤理事长出席了在河南省南阳市举行的、由清华大学和河南省天冠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酒精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启动仪式。
2007年9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滕藤等一行四人出席了在哈尔滨市举办的“中国第二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的开幕式和高峰论坛。作为此次活动的特邀专家,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林自新、何乃维先生分别以“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消费”及“当前资源与环境的三大危机和环境友好消费的三大政策”为题,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
2007年5月23日,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滕藤先生和秘书长李周先生,利用世界生态峰会在北京召开之机,与到北京参会的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主席、秘书长等一行三人专门进行了会谈和交流,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
三、筹备2008年会议
2008年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将举行四年一度的年会,为此,学会秘书处已同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初步签订协议,决定学会2008年年会将于11月份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
四、出版《生态经济》通讯
2007年,学会秘书处编辑出版《生态经济通讯》10期,为推动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信息分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大有希望
郭书田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北京,100732)
 
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是指由植物或有机体废弃物中提取出来的能源。我国有巨大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
一、利用畜禽粪便发展沼气。我国的畜禽粪便主要来源于农村的家庭养殖业或大中型养殖场。2004年,全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实物量为11.2亿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25亿吨,2020年将达到40亿吨。2005年已有1800万户农民使用沼气,约占适宜使用沼气农户的10%左右。广西恭城县的森林覆盖率达86%。在一些大中型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集中发气,用管道输至农户家庭使用,类似城市使用煤气,能够使人畜分离,有利于保持住宅区的清洁和预防传染病。有的地方在大中型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利用产生的沼气发电,发展“二次能源”,有利于增加清洁能源的总量。经过微生物发酵的沼渣沼液是无害化的优质有机肥料,能够促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
二、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燃气。我国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2004年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为5.9亿吨。其中一部分经过氧化处理转化为畜牧业的饲料;一部分直接还田,成为农作物肥料;一部分作为造纸原料;大部分由农民作为燃料烧掉,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还严重污染环境。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燃气,使之转化为能源,有利于提高利用价值,改善生态环境。预计到2010年农作物秸秆将达到7.2亿吨,到2020年将达到8亿吨,除了作为饲料“过腹还田”和作为肥料直接还田外,大部分秸秆经过人工压缩为颗粒转为燃气,产生的效益十分可观。除农作物秸秆气化外,我国还有大量的林业与林木加工的废弃物,也是发展燃气生物质能源的好原料。
三、由粮食作物转化为能源作物。利用山地、沙荒地、盐碱地、冬闲地等尚未改造的土地资源种植可生产汽油乙醇的农作物,调整粮食作物的功能,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来源,这被称之为“绿色石油”。目前主要有甜高粱、木薯等。我国有9亿亩边际性土地可用来种植能源作物,这既能提供相当可观的生物质能源,缓解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压力,又能改良这些低效的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举数得的措施。甜高粱含糖量很高,亦称糖料作物,籽粒和秸秆都可生产乙醇汽油,替代一部分石油。糟渣又是极好的有机肥饲料,畜禽粪便又可产生沼气,沼渣沼液又是无害化的有机肥,形成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在美国和巴西,生产乙醇汽油的原料主要是玉米。我国“十五期间”,在吉林、黑龙江、河南、安徽四省建立了四个以消化“陈化粮”(主要是玉米和一部分小麦)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年总产能力为102万吨,在这四省以及山东、湖北、江苏的27个地市推广生产乙醇汽油,可替代15—20%的汽油。但由于主要原料是玉米,既要占用好地,又与发展畜牧业对饲料的需求产生矛盾,而且成本很高,还会增加进口的压力,影响粮食安全,因而难以大面积推广。实践证明,在沙荒地、25度以下山坡地、盐碱地种植甜高粱,效果很好,应大力推广。我国有4亿亩盐碱地,利用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创制的“诱导剂”,能在含盐6‰的重盐碱地上种植甜高粱,生长良好,创造了改造盐碱地的宝贵经验。南方利用甘蔗发展乙醇汽油能源,也是可选择的途径。
四、由油料作物转化为生物质柴油。我国油料作物中,种子含油率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0多种,能够形成规模化种植的乔灌木、木本油料树种有10多种。目前,作为生物质柴油开发利用较为成熟的有麻黄树、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油桐、蓖麻等。现今有四家企业生产生物质柴油,年产能力5万多吨。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为1.2亿亩,菜籽含油率41%,利用油菜发展生物质柴油也能有广阔的空间。
发展生物质能源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切并日益重视的重大问题,成为“一石四矢”的新事物(石油替代、环境保护、农民增收、新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2%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其中14%为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排序在第四位的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已成为许多新型企业投资的热点,也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在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列为重点项目。
为支持和促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中国工程院由石元春院士主持的《中国生物质能源与产业化战略研究》,对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了全面系统研究,提出政策建议。2006年1月人大常委制订了《可再生能源法》,使发展生物质能源有了法律依据。8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召开了全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工作会议,对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了部署。11月12日,财政部正式启动了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化工财政税收扶持计划。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通过生物乙醇发展规划及政策建议论证。12月8日,农业部在规划设计院正式成立生物质工程中心,将在生物质颗粒燃料、农作物秸秆气化、农作物秸秆发电、农村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农业部推行的“生态家园工程”,以户为单元,用国债扶持沼气的发展(每户补助800元—1000元),由上年的10亿元增加到25亿元,由扶持100万户增加为250万户。国家林业局已把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林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列入“十一五”规划。2007年1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林业局签署合作协议,在云南、四川第一批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面积60万亩,可生产6万吨生物质柴油。云南省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生物质能源大省,制定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年产燃料乙醇300万吨,生物柴油80万吨。中石油计划在“十一五”末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生物质柴油20万吨、原料基地600万亩的生产规模,成为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发展生物质能源新型产业,在财税方面有四项扶持政策。
一是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施弹性亏损补贴。为化解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为市场主体创造稳定的市场预期,将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与弹性亏损补贴机制。当石油价格高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保底价时,国家不予亏损补贴,企业应当建立风险基金;当石油价格低于保底价时,先由企业用风险基金以盈补亏。如果油价长期低位运行,将适时启动弹性亏损补贴机制,对生产企业给予适当补贴。
二是原料基地补助。国家鼓励开发冬闲地、盐碱地、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建设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原料基地。原料基地的开发,首先要与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项目相结合,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经营的龙头企业,国家将视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三是示范补助。国家鼓励纤维素乙醇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产业化示范,以增加技术储备,对示范企业予以适当补助。
四是税收优惠。对确实需要扶持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生产企业,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发展生物质能源新型产业,需要突破三项制约因素。据有关专家研究:
一是解决生物质能源高成本的“瓶颈”,建立起成本分摊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初期面临成本高难题。生物质能源具有突出的外部效应,对生产的高成本,应建立成本分摊机制,将发展生物质能源外部收益内部化。对燃烧乙醇和生物柴油,国外通过免征生态税(或燃油税)来实现,我国今后也应考虑征收燃油税或生态附加,所得收入部分可用于支持生态能源的发展,将发展生态能源的高成本分摊到部分石化能源消费者身上。
二是解除技术“瓶颈”。目前技术难题仍是制约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主要因素,一些核心技术,如酶制剂技术在国内仍然是“短板”。因此,运用财税杠杆,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十分必要。在技术相对成熟后,推动产业化生产。此外,还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来集中攻关。目前,国内有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在研究纤维素技术,可进一步整合技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由于发展生物质能源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其推广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安排,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如目前急需出台生物柴油技术标准,没有技术标准,生物柴油无法进入运输燃料系统,也就不能在我国进行有效的试点和推广。另外,只有掌握适于能源作物生长的土地资源情况,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发展规划。以上公共服务都是单个企业无力进行的,需要政府部门予以协调保障,共同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代替石油战略的实施。
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起来难度甚大。在政府职能调整与监督机制不到位情况下形成的GDP拜物教与经济至上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2006年发生161起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是建国至今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我国2007年年初确定的能源消耗降低4%和污染排放减少2%的目标未能实现,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上升4%以上。法国《世界报》称:中国环保部门愤怒又无奈。我们期待,在大力推进发展生物质能源中,对改变这种现象能有所作为。
 
北京市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
郭书田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北京,100732)
 
2007年12月27日,应延庆县委宣传部的邀请,与清华大学解安教授去延庆县考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参观了张山营、大榆树、康庄三个镇,与县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座谈,对延庆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延庆县是北京市最北面的一个山区县,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全县土地近20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320平方公里,占66%,人均山地面积70亩。耕地面积75万亩,人均耕地2亩多。全县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0万,占72%,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农业县。
延庆县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是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既是北部沙尘进京的入口,又有官厅与密云两个水库进水的河流(河与白河),还是通向河北省坝上、山西省燕北以及内蒙古的交通要道,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延庆县具有“冬冷夏凉”的气候特点,平均海拔500以上,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北京“夏都”之称,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延庆县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有驰名全球的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野生动物园、野鸭湖、龙庆峡、玉渡山、松山、古崖居、硅化木地质公园以及康西草原等。全县受保护的湿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7%,其中仅野鸭湖湿地达10万亩。有100多平方公里的温泉带。
延庆县具有良好的天然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保持了天蓝、山绿、水清的良好状态,为北京以及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之一。先后获得了许多生态桂冠:1、国家生态示范区;2、全国绿化模范县;3、国家园林县城;4、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5、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6、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
延庆县从本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实际出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北京市领导的肯定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好评。
一、发挥生态优势。森林是“地球之肺”,也可说是“北京之肺”。延庆县是北京的北大门,坚持把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使林木绿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69%,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区。延庆县利用山区的优势,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特色农业,使其成为主导产业。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土质条件,重点发展有机的葡萄(包括酿造用与食用)和苹果种植,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态型产业链,既能优化生态环境,又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融为一体的新模式。生产的鲜食葡萄与苹果,由于质量好又安全,深受消费者欢迎,供不应求。延庆县有4000亩花卉,在国庆节前后供应北京天安门等处900万盆鲜花,有8000亩西洋参和30000亩黄芩以及4000亩为奥运会服务的蔬菜基地,成为延庆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生态能源。延庆县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结束了燃烧农作物秆与木材的历史,实现村容整洁。全县有玉米30万亩,年产秆37万吨,畜禽粪便93万吨,开发这类资源使其转化为能源,意义重大。一是实施生物质气化工程,利用农作物秆产生燃气,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源,既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又减轻CO2与SO2的排放量,净化空气、水体与土壤。一个村用2亩地建设一座用玉米芯作为燃料,日产200m3的生物质气化炉,即可供应200户农户,按每户每日消费1m3的生活用燃气,每m3的气只付费0.5元。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全县每年减排CO2近3000吨,SO230吨,粉尘32吨,到2007年年底,共建气化站26处,为5550户农民提供炊事清洁能源。二是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工程,利用畜禽粪便产生沼气,每年可消纳粪便24万吨,产生沼气105万m3,折合标准煤753吨,减排CO21090吨,SO214吨,粉尘15吨。沼气池建设在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进入各家各户,每户每日用气付费不到1元,结束了户户养畜的历史,实现了人畜分离,大大改善了环境卫生。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大中型沼气池8处,可为2024户农民提供生活用气。此外,还推广了户用生物质半气化炉1.5万台,为2.3万铺热炕提供热能,很受老年人的欢迎。采用上述两种办法,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问题,使尚未利用的农作物秆还田,作为耕地的覆盖物,加上玉米留茬免耕措施,使地表覆盖率达80%,避免土壤风蚀。这是我国农民的一项重大创造,也是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的一项重大改革。延庆县把这两项技术推广到各村,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三、改善生态环境。延庆县政府高度重视控制与消除农业的面源污染,生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为从根本控制水河流域的水体污染,提高流入官厅水库的水质,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划出5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土地)控制区,在实施农作物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工程的同时,建设有机农产品的基地,使用产生沼气后的沼渣沼液,作为果品生产的有机肥料。目前全县有58个农产品品种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有17万亩粮食作物、2.6万亩果树、5000亩蔬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奶、有机葡萄、有机蜂蜜、有机蔬菜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康庄镇的利兴鹏养牛场,像一座公园,饲养奶牛800头,生产的有机奶进入首都大使馆与中南海以及超级市场,其价格为普通奶的1.5倍至2倍。牛粪成为制造沼气的原料,沼渣沼液返还给农民,生产有机农产品。也有先用牛粪生产食用菌和蚯蚓,菌渣作为有机肥料,效果也很好。张山营镇的德清源蛋鸡场,为亚洲最大的养鸡场,年养蛋鸡300万只,利用鸡粪沼气发电,建成容量为5000 m3的沼气池,日处理鸡粪212吨,年产沼气800万m3,发电1500万度,将并入电网,一部分沼气提供给周围农民使用。农民为该厂种植无公害玉米提供饲料原料,生产的鸡蛋为有机蛋,淘汰鸡为有机鸡,供应超级市场,沼渣、沼液为有机肥料,返给种田农民,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的有机农业生产链。
四、保护生态资源。湿地是“地球之肾”,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基因库。延庆县政府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为使白河水不受污染,沿岸农民将7000亩作为贡米种植的千家店水稻田还林。野鸭湖是北京市的最大湿地,将核心区内的5000亩农田退耕还草,将原来废弃的8个部队农场近万亩农田并入保护区,将近万头放养牲畜与80条渔船全部退出保护区。公安、环保、森林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偷猎、放牧、开荒等不法行为。现有这块湿地成为候鸟迁移的大本营,在此生息停留的鸟超过10万只。目前发现各种鸟类264种,各种植物420种。2006年建成现代化野鸭湖湿地博物馆,成为普及科学知识的基地和旅游景点。此外,延庆县依托河、白河两大水系,建成既有峡谷、河流又有湖泊、沼泽完整的湿地体系,在全县形成山区、丘陵、平原、湿地的立体生态系统。
五、弘扬生态文化。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延庆除了八达岭长城景区与康西草原外,相继启动了妫河生态休闲走廊、2.5万亩官厅水库滨休闲带、44公里长的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1.5万亩森林公园共四大长约100公里的生态旅游走廊,这都将成为北京更加坚实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全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2006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000万,旅游收入13亿元,占全县经济收入的30%,已成为延庆县的支柱产业。延庆的民俗旅游颇具特色,目前已有45个民俗村1400余民俗户。龙聚山庄被评为北京市2006年最美的乡村,接待旅游140万人次,收入4200万元。康庄镇柳沟村的“火盆锅豆腐宴”,先后接待客人100万人次,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外国朋友。
延庆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105平方公里的地热带,深层地热可供暖300万m2。目前全县有57眼地热井,累计供热47万m2,仅此一项可节煤1万吨。全县有20多家使用地热。开发地热,也会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延庆县全年日照2600小时以上,是北京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县使用太阳能灯具1.4万盏,每年可节电600万度。大榆树镇有25个村,其中10个村用上了太阳能。在公路旁林立的太阳能灯,也是旅游观光的一个引人景点。
延庆县康西草原地区风能充足,风能发电潜力甚大。目前有30多个70米高的大风车拔地而起,将风力发电输送到千家万户,这也是一道观光风景。官厅水库地区建立北京售价风电厂,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年发电近亿度。
延庆遍地山石也是一项重要资源,在龙庆峡河谷,用山石修建河床并造地数万亩,这不但在保护全国耕地不低于18亿亩的底线上做出贡献,而且也成为当地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
延庆县政府为了保护空气、水体与土壤的清洁,加强对占北京全市25%货运过路车辆的检测,对排气超标的车辆予以劝回。为解决冬季供暖污染问题,拔除了100多根大烟囱,实行统一供暖,改造了燃煤锅炉和燃料,大大降低了尘埃,在乡镇和一些村建立污水与垃圾统一处理设施,清洁了环境,这些措施对吸引游客也起到重要作用。
六、增加生态补偿。延庆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深入全县人民之中,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由于严格限制并取缔了有污染的工业,工业在全县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小,农业、工业、服务业大体各占1/3,财政收入仅为4.5亿元,在北京市是最低的一个区县。但对北京市的贡献是巨大的,也可以说是为了保护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而做出了牺牲。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北京市对其生态补偿的投入。由于县地方财力甚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的配套资金上不能沿用内地的1:1的比例,需要做重大调整,以利于缩小与其它区县的收入差距。
延庆县有两所北京市高等学院,每所院校都在万人以上,该类院校设置在农村很有意义。一方面为农村带来了文化与科技资源,为延庆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与科技支撑;另一方面又能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在教育上的差别。实现生态文明战略,需要推进生态教育。这种“村中城”,是个新事物,值得提倡、支持并促其发展。
由于生态事业的发展,延庆县还实现了生态就业,形成了包括生态护林员、护路员、管水员、绿化保洁员、旅游服务员在内的生态队伍共约12000人,占全县劳动力总额的8%,成了生态上班族,也可以说是生态卫士。
延庆县为实现生态文明,确保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值得广为宣传与推广。当然,目前看尚有不足之处,相信在延庆县生态容量也就是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附录:危及生态安全备忘录(2005年)
1、我国以占能源80%的煤为主的能源结构,CO2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烟尘排放量1182万吨;SO2排放量255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的酸雨面积扩大到25个省区,占国土的30%。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地区雪线上升。
2、占我国国土面积69%的山区,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4%,新流失面积大于治理面积。在现有耕地中,水土流失面积占43%。土壤表土流失而减少的养分相当于我国施用化肥的总量。
3、我国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7.5%,这包括北方的沙漠化与南方的石漠化,沙尘天气增加,石漠化不可逆转。
4、占我国国土面积41.7%的草原,其“三化”(沙化、退化、碱化)面积也在扩大,超载过牧现象严重,产草量大幅下降,鼠害猖獗。
5、我国耕地面积减少,近10余年,由19.5亿亩下降为18.3亿亩,净减少1亿亩,人均耕地下降为1.3亩。耕地有机质下降,土壤退化。黑龙江省寒地黑土有丧失的危险。
6、我国水体污染,废水排放总量52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6.3%,生活废水占53.7%,目前,有3亿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隐患。江、河、湖泊、海水富营养化严重,赤潮增加。一些河流干涸断流。
7、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3%,水的利用率为40%,大水漫灌引起次生盐渍化,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大幅下降或海水倒灌。年久失修的病险水库增加。
8、我国每年有6.5亿吨农作物秆、300万吨生活垃圾、30亿吨畜禽粪便成为污染源。
9、我国每年使用化肥4700万吨(纯量)、农药140万吨以及大量农膜,造成对水体与土壤的白色污染,这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全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浪费甚大。
10、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多为人工林,存在林龄单一、林种单一、林相单一现象,森林病虫害严重。
11、我国湿地面积减少,由新中国成立时的500万公顷减为156万公顷。
12、全国生物物种减少,在世界640个濒危物种中,我国就有156个。另外,中国特有的生物基因不断流失,外国有害的生物物种不断侵入。
 
 
英国伯林顿:资源与能源节约型典范镇建设简介
 
编者按:现代社会生活中,资源及能源的供给愈益成为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主体命脉之一,党中央提出建立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的和
谐社会,这便为我们提出了以节约资源和能源为突破口,进而创建
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英国的近乎零耗能生态社区全新的设计理念
与实践,将对我国的社区建设和能源革命产生有益的借鉴和积极的
推动作用。
   公元2000年,在英国伦敦南郊、距市中心区20分钟车程的地方,树立起一排排新奇的五颜六色漏斗式的建筑,新颖的建筑风格,与其周边独具匠心的环境设计,编织成全世界第一个完全环保型街区,即尽可能少而又少地利用建材和能源的新型街区---伯林顿镇。
 
社区设计理念,:节能与节材并重
 
伯林顿镇的设计与构建始终遵循着节材与节能并重的方针,全镇的主体建筑几乎都用回收材料构建:如房子的钢架结构,来自一家废弃火车站的遗弃物;木材和玻璃不少是附近建筑工地的边角料……。即便是建设中需要购进的建材,为节省运费和减少远程运输所带来的汽车尾气污染,建筑商均从周边市场购进。
在节能设计与构建中,建筑设计者更是别具匠心。他们认为,住宅房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就是来自取暖能源利用中的气体扩散,因此,设计者把工作重心立足在房屋自身的保暖与通风上,即全镇每一座房屋,都配备了自然通风的烟筒,这便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送入每一个房间。此外,全镇所有住宅房的房间几乎均朝南方向,其外墙的厚度都在70厘米,这一厚度是传统建筑外墙的2-3倍。外墙墙壁由两层厚砖砌成。中间留一夹层,防止热量失散。住宅房所有的窗户均由三层玻璃安装而成,即便房子在空置期导致室温急剧下降时,室内恒温装置就会自动启动备用的滴流式热源,以保障室内舒适的恒温。不仅如此,建筑者在每栋住宅的屋顶大量栽植半肉质的“景天”植物,“景天”的栽种可有效地确保舒适的室内恒温,其繁花正茂时,整个小镇着实成为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在太阳能和电力能源利用方面,全镇每一朝阳温室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将其太阳能转变为电能,为全镇的电车和滑行车提供电力服务。另外,整个镇的用电户,全部使用低耗能灯泡照明,以节约电能。
在雨水有效利用方面,由于该地区降水量充裕,每次降水过后,镇里的大型储水池蓄满水,将这类水净化后,一部分用于马桶冲洗,另将大部分水引入芦苇丛生的湿地,进行生物性储蓄与回收。
 
社区生活理念:环保、轻松并快乐着
 
伯林顿镇现有常年居住人口300余人,他们中有教师、媒体记者、电讯企业的高层管理及退休老人。伯林顿镇设计人员初始的建筑理念之一是向人们展示居住者享有的全新“环保生活”,但这样的生存状态决不是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从实际的意义讲,这种生活方式并非节俭到拒绝电视节目的收看或取暖设备的使用。实际上,全镇各个住宅既有计算机、高级音响、又有适宜家庭使用的各种小型电器,也就是说,真正环保意义上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配套设施的完善基础之上的。
一份涵盖全镇不同阶层的民意调查表明,伯林顿居民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度很高:镇区管理部门创办社区简报,交流思想,品味生活;开设瑜伽课程,以利身心同练,培养人的精气与神韵;建立社区网站,全区以至外区博客竞相上网,一论高低;踊跃使用可循环产品,其使用此类产品的比例远高于其它宅区,正因为有上述设计理念、优美环境和该区居民享有高品位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诱惑,周边镇区的居民,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伯林顿镇的风采。
值得人们欣慰的是,目前,葡萄牙、南非、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均有类似这样的社区正在运筹中或已开工建设,如葡萄牙的里斯本市南郊,一个面积约5000公顷、住宅8000套,集旅游与居住为一体的节约资源与能源型的环保镇区,正在紧张地营建,她将以环保与节约型城镇的魅力再次向世人展示其特有的辉煌。                                                                                                     
                                                         (卞己)
生态经济信息选录
粮食危机更是一场“粮食战争”
粮食危机正如瘟疫般四处蔓延。继去年小麦、玉米、大豆的全球涨价狂潮后,今年以来,东南亚稻米价格也上演“翻跟头”架势,3月-4月,一个月竟然上涨三倍。无粮不稳。有几十个国家出现了社会动荡,老百姓上街以示抗议,政府信誉正经受考验。气候问题、干旱、某些国家粮食储备下降,和所谓新兴工业国对耕地的侵占,这种不分主次、不辨真伪的笼统分析是无力的,并没有抓到21世纪这首场粮食危机的要害之处。至今为止,没有明确证据说明澳大利亚等产粮国的灾情,已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状态。而粮食储备下降、工业用地增加都是渐变过程,怎么可能导致一年内粮价如此疯狂?这的确是一场“价格危机”。短期内价格剧烈波动,与真正的供求关系无关。经历过股市暴涨暴跌的人们,大概会懂得“价格信号”的虚妄——那不过是炒作,与真实的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至少是不明显。那么,谁在搅动全球粮食这个“大盘”?炒作的“由头”是什么?他们疯狂炒作的战略目的又是什么?既然是价格危机,就要追寻粮食定价权的源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导的全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就是全球粮价的晴雨表。而在这一轮资源性产品的大牛市中,农产品不过是继石油之后,被大型投机资本操纵的另一个“玩偶”。那些真正的市场“先知”们,巴菲特、罗杰斯等,及其背后数量庞大的“热钱”,在两年前甚至更早就在这里布局。到去年,美国“次贷”风波爆发后,从房贷市场逃逸出来的资金也纷纷涌入,从而制造了这波历史上少见的粮价暴涨。
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提供了“炒作”由头。玉米换石油,绝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它的低效能比和环保问题已经被人质疑。而这方案本身,就是在制造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有分析称,2006年,美国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可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美国去年通过的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生产150亿加仑乙醇需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口吃一年。一切都配合默契。玉米拿去炼油了,预期供应不足,价格暴涨。随后带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狂涨。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就是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80%的“中间商”们,则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一般国家老百姓为食品价格上涨所困,完全依靠国际市场吃饭的穷国则爆发饥荒。从根本上分析,“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人们买不起粮食”,这就是肮脏的“富国的汽车与穷国老百姓争夺口粮”计划。
米价不过是反应慢了半拍。东南亚是世界稻米主产区和主要出口国,泰国每年出口约1000万吨,印度和越南每年出口约500万吨。印度小麦不能实现自给,它进口小麦出口大米。去年小麦价格暴涨,与米价出现倒挂,印度随后暂停了大米出口。而越南出口数量一定,这个沉重的负担转嫁给泰国,泰国米价快速上涨,国际米价随之狂涨。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它有大量休耕的土地。当其它后发国家拼命挤占自己耕地用来发展工业,从而制造出廉价消费品输往美国时,美国却减少了粮食出口,抬高了粮价。人们可以批评那些闹饥荒的亚、非、拉国家政府失职、笨拙和愚蠢,可是否有人指出,在这个扭曲的国际粮食生产和定价体系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得利者们可曾尽到一点点责任和义务?好的市场经济不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粮食危机,更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中国青年报)
我国政府承诺让农民从生态修复行动中获得更多好处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2008年1号文件,继续围绕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出台巩固措施和新的利好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承诺是让农民从全国性的生态修复行动中获得更多物质好处,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围绕“三农”问题连续出台的第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编号为“1”的文件意味着中央对某个事项和领域的首要重视程度。2008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前提下,承包人有权依法处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依法自主经营商品林。这表明,在使森林资源明显增加的同时,农民可从中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决定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修复行动的农民采取多种激励政策,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计,可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和维护,不至于再因农民开荒拓植而重遭破坏。”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冯林说。从2003年起,一场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分田到户制度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一些生态脆弱区和重点保障区开始铺开,中国农民只管造林而无林木经营权的历史正在改变。
    2007年,改革集体林权制度还被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拿到林权证之后,林地就是我的‘银行’,我要更用心地经营它。”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农民邵金峰说。
   
 2006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喀喇沁旗全面推行之后,邵金峰通过拍卖得到600亩果园的林权证。他把家安在山林里,精心经营果园,如今果园的产量增加一倍,水果销售收入增加了1万元。另外,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强调,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生态功能。这是对中共十七大报告有关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生态修复。 生态补偿制度是由生态环境受益者按照一定标准对生态效益输出地进行的经济补偿,从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提供经济激励和财力支持。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生态补偿问题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为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 据政府提供的数据,中央政府仅在退耕还林工程方面就已累计投资1300多亿元,投资预算也从最初的2200多亿元追加至4300多亿元,25个省份的1.24亿名农民直接受益。在生态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国家还在一定时期内向农民持续提供粮食和生活费补助。
  
  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首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中国在谋划区域发展方面制定的全新政策思路,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冯林说:“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使得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更加清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时机已成熟。” 中国农民还将从“碳汇交易”中获得物质好处,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额外减排量,通过森林固碳作用来充抵二氧化碳减排数量的义务。中国国家林业局已在广西、内蒙古等地实施了实验项目,其中广西的4000公顷碳汇造林项目在中国第一个获得CDM(《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批准。按照设计,这个项目碳汇将从2008年开始交易,销售期为30年。 这表明,碳汇造林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而且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食品网)
福建长汀县着力培育“生态农家小院”
为打造生态水保生态村品牌,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在三洲兰坊、河田露湖、罗地示范村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育一批“生态农家小院”。“生态农家小院”指的是农户在遵纪守法、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努力做到:1、生态突出、产业绿色。充分利用山、水、田、林及庭院空间资源和闲散劳力,培育有特色的立体、循环、集约、水陆、加工等形式的种养加庭院生态模式,所生产的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2、庭院整洁、环境绿化。房屋宽敞、庭院宽裕、能源清洁;改水、改电、改路 、改厕、改圈;庭院绿化美化,特别是“景在院中、院在景中(景:泛指树、竹、果、花、水等)”等庭院生态农业。
培育、评选“生态农家小院”旨在树立典型、示范引导、以户促村、以村带县。并通过这项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多赢 
1998年以来,国家在继续实施长江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八大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重点地区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京津风沙源区水土保持工程、首都水源区水土保持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区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和云贵鄂渝四省市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等重点工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治理的标准、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工程建设管理逐步规范,取得了明显成效。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表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以保护当地水土资源为目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水土流失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五年来,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以水土流失严重的西部地区为重点,实施重点治理的区域覆盖了七大流域上中游的600多个县(市、区、旗),近2万条小流域。通过实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北方地区人均基本农田增加1—2亩,南方增加0.2—0.3亩,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粮食产量翻一番到两番,农民人均收入增加数百元,有的地方达2000—3000元。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的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都达到了70%以上,减沙率达到40%以上。近五年全国建设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3.2亿吨,将有效地减少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为确保大江大河防洪安全作出贡献。 建成了一大批示范工程,规模效益显著。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发挥工程建设的规模与示范效益,有利于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光明日报》
                                                        (贝磊 供稿)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处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电话 85195648
编辑部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email: benkp@cass. org .cn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