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2008.9

[日期:2013-02-23]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8793次[字体: ]
 
 
生 态 经 济 通 讯
 
 
第9期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     (总第206期)    2008年10月20
 
 
 
目 录
 
山东省菏泽市生态经济建设引发的思考………………石山(1
山东省德州市举办发展生态经济研讨会……………………5
生态经济信息选录…………………………………………  9
 
 
 
 
 
 
 
 
山东省菏泽市生态经济建设引发的思考
石 山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北京100732)
 
一、为菏泽市成就欢呼
 
2008年2月8日,《人民日报》以“菏泽林茂粮丰助农增收”为题,对该市的经验进行了报道,内容十分丰富,读后深受启发。
菏泽市新增农田林网1082万亩,农林间作350万亩,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上世纪,对泽市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干热风基本消失,风沙日数减少了69.7%。林业的发展还营造了有利粮食增产的小气候,1997年以来的10年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该市相对湿度提高0.8%,年降雨量增加2.9%,最高气温降低0.51.5摄氏度。农田林网为优质专用粮食品种推广提供了条件,目前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700多万亩,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2007年该市粮食总产量491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而近5年新增粮食产量则占全国增产量的3%。目前,该市已成为山东省的“粮食盛产市”。
过去,菏泽市是山东省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现在该市有效解决了困扰粮食生产发展的两大限制因素即干热风和风沙,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而且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增长的平均速度,特别是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全市下一步大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成就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并为此而欢呼。
 
二、菏泽市经验是什么
 
泽市的经验是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的启示?这是首先要弄清的问题。
说起来十分简单和平淡,就是林茂。林茂引来粮丰,粮丰带动农民增收。林茂是基础。林茂的内容十分简单,一是农田防护林,一是农林间作。这两项并没有什么新意,都是人人知道和常讲的老办法。关键是他们认真施行并做得很好,因而真正发挥了森林的作用并引发生态环境方面的大变化,解决了发展地方经济的两个重大限制因素,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当然,目前的风沙侵扰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但是,能这样做又实在很不容易。这实际上是尊重自然规律和认真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大问题,没有市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刻认识和决心,是不容易办到的。全国类似泽市的地方很多,而真正像他们这样解决了难题的却很少,大部分地方还被许多限制因素困扰着,面对难题一筹莫展。真理往往是平淡和简单的,但找到它却不容易,要下工夫认真探索。
每个地方的生态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约束;前者是主导的。人们按自然规律办,就诸事顺手,对着干,就困难重重,矛盾百出,工作就会陷入被动,生态环境十分严酷的地方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打开局面、摆脱被动,应集中力量找到当地的自然规律和按规律办事的具体措施,然后认真执行。在这方面,泽市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一个长期贫困的地方,几年之内就面貌一新,充分显示自然规律的巨大威力,以及按规律办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每个地方都应该力争早日做到这一点,再不能与自然规律对着干了。
 
三、对齐河县和菏泽市经验的通盘思考
 
山东省齐河县的经验是很好的,该县用三年时间,不用国家额外投入,动员群众造林85万亩,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17%提高到目前的47.2%,齐河成为一片绿色海洋,从而引发全县生态经济的一系列变化。2006年,该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之一。从县域经济发展看,则是林业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首先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了一片绿色世界,使农业成为大农业,由粮棉经济变为“林、粮、棉、菜、桑,菌、药、牧、工、商”十大产业格局,特别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创业信心大增。由于该县县城范围较小,对全省气候的影响则不太明显。但全县的风沙之害基本消失了,这一点十分突出。
泽市经验不同了,它包括一个市和八个县。单是新增的农田防护林和农林间作面积,就近一万平方公里,约为齐河县总面积的7倍,因而引发气候方面的一系列有利变化。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农田防护林和农林间作的作用竞如此之大,能够引起气候方面的诸多变化,解决农业生产许多限制因素和难题,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这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林下经济或林间经济潜力十分巨大,一些地方已显示出来,这也是人们没有想到的。防护林本身就是财源,只要林种配套组织得好,本身就是一大产业。总之,森林的诸多作用问题,书本上和专家们都有论述,但一般人不理解。齐河县经验与泽市的经验则把它们活生生地摆在人们眼前,当地群众更是深得其利。它们的说服力和推动力是十分强大的。与齐河县、泽市生态环境相同,遇到的问题相似的县、市,自然会运用两地的经验,奋起直追。我想我国一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由于缺少森林,生态环境十分严峻,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管理这些地方的市、县政府,更应从两地的经验中得到启发,认真研究自己的困境,摸清当地的自然规律,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看来,用林业改造环境是主要办法。造林(包括栽种草、灌、乔木)的本事总是有的吧,绿化总能做到吧,我中央政府已提倡多年,谁也不能说不知道和不能做,这就是起点。
 
四、重新研究张薰华教授的论点
 
齐河县经验就促使人们思考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薰华的论点,泽市经验由于范围更大,作用更大,又一次并更有力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张氏的论点。
他大致的论点是: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种植业)则不是。因为“林”是人类生存问题,“农”是人们吃饭问题,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坏了,则使人类难以生存下去。林是第一位的,应坐第一把交椅。过去将农业(大农业)内部构成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副业,按重要次序列为“农、林、牧、副、渔”,这种排列不够科学,比较科学的排列次序应是:林、农、牧、渔、副。
张氏是1989年提出这个论点的(见所著《生产力与经济规律》一书,1989年出版),对主流思想即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论点是一个挑战。这是学者应有的品德,为真理秉笔直书,不怕触怒权威。这又是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象征。但张氏的论点受到冷遇,长期无人理睬。2006年,齐河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后,张氏的论点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两年后又出现泽市经验,由于范围更大,林业发挥的作用更大,张氏的论点更进一步引发人们的思考。
泽市的实际情况看,真正引起气候变化,包括雨量、空气湿度变化,特别是干热风规律和风沙变化的,主要是林业而不是种植业,而且种植业的结构变化也是林业促成的。就是说,泽市经验明确说明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涉及人类生存、农业兴衰和社会生活能否安定与祥和。泽市的实践经验是十分清楚而鲜明,一看就能理解,最能说明问题。
对于自然规律我们应该客观对待,决不能有先入为主或亲疏之分。过去认识错了应坚决改正,决不能抱残守缺,固执己见。否则,只能继续与自然规律对着干,继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这个苦头我们吃得太多,教训太深刻,损失太大,决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是大非问题。
 
五、充分认识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们承认并执行农业(种植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论点,认真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客观需要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是天大的事,非认真解决不可。今天仍然如此,而且更为紧迫。我们的工作也是有成绩的,保证了国人的吃饭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为了吃饭,破坏了山区,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当然,山区的被破坏还有其它原因);破坏了北方的广大牧区,造成严重的荒漠化,并威胁附近广大农区和许多城市。这是毁林开荒和毁草原开荒的恶果,前些年实行退耕还林还牧,纠正了这一错误。但破坏时期太长、后遗症太大,仅一个“退”字解决不了问题,非有大动作不可,工作量是巨大的。但更应该认真反思的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我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又是草原大国,北方草原加上南方草山,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这两大区域只能搞林搞草,再不能搞种植业(草本粮食)了。林草两业也大有文章可做,可以建设强大的畜牧业基地和强大的林产品、特别是木本粮、棉、油基地,既使两大区域富起来,又大大减轻农区的压力,从而保证林、草、农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承认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论点,调整工作部署,把重点放在林业(包括草、灌、乔)建设上,在山区和牧区大力发展林业和草业,在农区大力推广泽市和齐河县经验,加强防护林和片林建设,使全国逐步成为一片绿色世界,彻底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并逐步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石漠化问题,解决风沙之害,从而推动全国的各项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林、草的净化作用也比许多人工措施的力度大得多,这又是最大的减排工程之一。
这样作难吗?这项巨大工程,工作量十分浩大,当然不易,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齐河县与泽市已做到了,而且时间并不长,齐河县用了三年,泽市用了五年,投入不大,群众非常欢迎,似乎并不像有人想的那样难。符合客观规律的工作,做起来总是事半功倍。因为他们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无往而不胜。
 
六、跳出农耕文化的思维框框
 
汉民族是农耕民族,由于我国农耕区域广大、条件优越,从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且经久不衰,在四大古代文明中独领风骚,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这种农耕文明又使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就农业来说,他们只会经营种植业,不善于甚至不会经营林业和牧区畜牧业,这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显得很不适应。林学家陈嵘老先生就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汉民族只会耕地,不会耕山,也不会耕草原。到山区就毁林开荒,到草原就毁草原开荒。这样做,与当地情况相左,效果当然不会好”。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拜访他时,他亲口讲的,形似讲故事,实际上是批评我们当时的做法。这种做法破坏性很大,吃了大亏。老实说,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找到经营山区和牧区的适当办法,因而这两大区域的开发和经营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大课题。这太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无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开发西部、振兴中华、和平崛起等任何一方面讲,这两大区域都是重中之重。都必须经营起来并经营好。
毋庸置疑,现在汉族干部处于领导地位且人数众多,他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巨大,上述毁林开荒和毁草原开荒,都是在汉族干部主导下干的。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也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汉族干部必须从农耕文化的思维框框中跳出来,认真研究山区和牧区的实际情况和特殊规律,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经验,和他们一道开发和建设两大区域,真正做到全国的山区、牧区、农区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山区和牧区是一片广大新天地,占全国农业用地的五分之四,即80亿亩,因而是一篇内容十分丰富的大文章。做好了,对汉族干部讲,是思想上的一次升华;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讲,也将大体完成;对林草兴邦工程讲,也将基本完成。加上农区的林业建设,中华大地就将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大量财富将不断涌现,国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国和平崛起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
这是完全能实现的美好前景,决不是幻想。我国各地典型已很多,就是说群众已行动起来,我们能跟上形势吗?实践才是最好的回答,人们翘首以待。
 
 
山东省德州市举办发展生态经济研讨会
 
2008614,山东省德州市召开发展生态经济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德州市发展生态经济对策研究报告》进行论证。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保江,中国社科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国,山东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孙建生,山东省政协环资委主任张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马传栋,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曹廷求应邀参加研讨并先后发言。德州市高度重视这次研讨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翠云作了重要讲话,市政协主席田玉茂,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兰忠良,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中央、省驻德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共62人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德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生态经济,是战略之举、创新之举,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是德州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抉择,反映了德州谋求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符合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符合德州现实发展阶段,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深谋远虑的宽广视野和发展魄力,不仅为德州市今后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而且对国内同类地区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会专家和领导对《德州市发展生态经济对策研究报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报告》立足德州的现实发展基础和条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较好地把握了科学性和实践性两条原则,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体系完整,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全面性和前瞻性,是一份有高度、有深度的研究报告,对德州市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同时,研讨会对《报告》的有关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在研讨会召开之前,马传栋就应邀同《德州市发展生态经济对策研究报告》起草小组领导进行了观点交流,并对其草稿进行预审、提出了系统书面修改意见。在这次研讨会上,马传栋在发言中又对德州市发展生态经济提出了进一步的系统建议。
与会专家和领导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德州市发展生态经济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要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思想认识问题不解决,实际工作很难落实。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心存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德州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各级政府都想迅速把经济搞上去,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已经不能用传统思维来谋划,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新发展方式,再也不能简单地靠拼资源、拼消耗、拼投入换取经济的增长,应以较小的代价赢得更有效的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能光靠讲道理,要具体地算算账,认真给广大干部群众算环境容量账、国家政策账、老百姓的民心账、污染治理的成本账和实践中的效益账,通过实实在在的利益对比,使大家认同发展生态经济,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形成协调推进的强大合力。
二要着手制订发展生态经济的全面规划。规划的作用是巨大的,一个富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生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报告》对发展生态经济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框架,落实这一构想,必须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在制订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制订分领域、分部门、分产业的具体规划,规划体系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进行科学修编,推动生态经济有序、有效、有力发展。
三要大力培植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经济是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机遇。德州的新兴产业既是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有力支撑。要努力加快生态资源的产业化步伐,集中力量培植科技含量较高、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新能源、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机械装备、体育器材等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尽快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格局。要千方百计用足用好德州被授予中国太阳城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两大字号品牌,使之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载体。要以2010年承办世界太阳城大会为契机,修订完善中国太阳城建设规划,深度开发光电技术,将德州打造成太阳能利用的先导区。可以考虑将河东新区(包括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建成以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生态新城区,在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同时,创造新的旅游资源。要以禹城功能糖产业为龙头,不断延伸生物制造产业链条。最近,省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山东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德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这为德州壮大生物产业、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提供了难得机遇。要顺势而为,努力做大做强生物循环经济,力争把禹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要不断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发展生态经济,要靠党委、政府的推动,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高度重视体制与机制的作用,让市场规律发挥基础性作用。要积极探索打破生态保护领域中的部门分割体制,按照统一规划和产业导向,对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资源利用、国土整治、水土保持等职能进行整合,对生态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矿产资源补偿等预算外建设资金和规费收入,可进行统一调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探索在水资源管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资产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提高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在金融创新领域,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探索建立乡村银行。在污水处理上,正确对待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问题,可以探索应用高科技走分散治理的路子,不一定非要集中建设管网配套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一个园区、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也可建立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只要能达标排放,政府就可以鼓励发展。另外,在太阳能开发利用、沼气建设、秸秆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等领域都应当进行相关机制、政策的探索和研究。
五要更加高效地发挥好德州的区位交通优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德州发展生态经济极其重要的优势,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是周边地区不可比拟的。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在与周边地区协同中谋划发展战略,主动接受京、津、冀都市圈地区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辐射,深入做好南融北接这篇大文章,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德州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要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突出发展生态化、规模化畜牧业,加快建设京、津、济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要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对接京、津、冀经济圈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生态观光旅游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贡献率。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翠云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生态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形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并重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与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模式。当前,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树立机遇意识,顺应潮流,抢先一步,走出一条符合德州自身优势的发展路子。要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坚定发展生态经济的信心,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来,积极主动地把生态经济理念融入各项工作之中。
吴翠云要求,要牢牢把握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的步伐。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重同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要坚持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形成上、下游配套发展的生态链,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要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确立绿色GDP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区域经济的生态含量。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原则,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要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培植生态经济发展的工作亮点。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带动生态经济发展,重点利用好中国太阳城和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两个品牌,把太阳能利用和生物产业做大做强;要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切实把京、津、济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好;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拉动生态经济发展;要狠抓节能环保,推动生态经济发展,通过坚持全面推动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打造生态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吴翠云强调,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完善机制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考核督导、组织领导,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各县、市、区分级实施,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推进机制和强大合力,推动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马传栋 供稿)
 
 
生态经济信息选录
专家称海洋吸收过多二氧化碳致使酸化加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6日发表公报说,该组织下属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日前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在摩纳哥举办海洋酸化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由于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海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这一现象已经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和几千万人的生计。
  公报说,在这次会议上,来自32个国家的250余名专家就海洋酸化问题交换了看法。研讨会主席、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詹姆斯·奥尔说,海洋已经“生病了”,虽然人们还不知道病情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海洋的化学成分正在改变,这种趋势将影响到海洋中的
生物他呼吁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重视这一问题。
  奥尔指出,海洋酸化的起因是海水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目前海洋每年吸收的温室气体都在80亿吨左右,这对于减缓气候变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海洋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奥尔表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面的酸性增长了30%,这一变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一些研究认为,从现在起到2030年,南半球的海洋将对蜗牛壳产生腐蚀作用,这些软体
动物是太平洋中三文鱼的重要物来源,如果它们的数量减少或是在一些海域消失,那么对于捕捞三文鱼的将造成影响。此外,每年为旅游业创造数十亿美元产值的珊瑚礁也有可能受到海洋酸化的严重影响。
  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专家卡罗尔·特利认为,一些贝类生物的灭绝就是海洋酸化有力的证明。海洋酸化还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且造成一些具有侵略性的物种出现。
  在会上,专家们一致同意加强对海洋酸化现象的研究,不过他们强调说,目前解决该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新华网)
德科学家:人类可仿效蚂蚁解决交通拥堵难题 每座现代化城市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交通拥堵。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令各国科学家费尽心思。德国科学家近日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上发表文章说,人类或许可以从蚂蚁身上学习疏导交通的策略。 
    聪明蚂蚁 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教授、群体智能专家迪尔克·赫尔冰说,如何依照分散个体意识来合理分配有限资源,这是众多网络体系必须面对的未解之题。“这对公路交通及互联网信道都是个富于挑战性的难题”。
    为了更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赫尔冰和同事展开广泛研究。他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在觅食过程中,成百上千只蚂蚁在蚁穴和食物所在处之间来来往往,最终都能够在相对最短时间内得到食物,却从来不会有拥堵现象出现。
    赫尔冰介绍说,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昆虫中最多,是最“聪明”的昆虫。研究小组成员认为,蚂蚁在解决拥堵问题方面远胜于人类。它们的“交通”机制使整个蚁穴体系有序、高效运转。 
    拥堵实验 为研究蚂蚁解决交通拥堵的秘诀,赫尔冰和同事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造出“蚂蚁高速路”,在蚁穴和糖浆之间有两条宽度不同的路径。实验开始后,较窄那条路很快就显现出拥堵迹象。
    但在这时,一只从糖浆处取食返回的蚂蚁在蚁穴洞口遇到另一只正要出发的蚂蚁,返回的蚂蚁便将要出发的蚂蚁“推”到了另一条路上。如果这只返回的蚂蚁不管闲事只顾自己赶路,它肯定能更早回到蚁穴。然而,正是由于这些蚂蚁的“好心”,那条较窄的路因为部分后来蚂蚁取道另一边,反而没有发生拥堵,蚁群整体效率因此没有受到影响。借助蚂蚁交通模式,研究人员在电脑上做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模拟实验,设计了多条长度不同的路径。这次蚂蚁仍然能够快速、高效到达食物所在处。     
    提前交流 研究人员发现,避免道路拥堵是基于蚂蚁之间的交流。在一条路有可能出现拥堵时,返回的蚂蚁就向迎面过来的同伴发出信息素,告诉对方前面交通状况不好,让它选择另一条路。尽管走另一条路有可能路程远些,但由于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拥堵,实际效率反而提高。避走近路换行远道实际上成为最优选择。这种在胶着与松散中寻求平衡的方法属于非线性科学研究范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方法在自然界中会自然出现。
赫尔冰从中得出结论,人类可以采取相同方法减少车辆拥塞现象。他认为可以让司机之间展开交流。他的计划是让在一个方向上驾驶的司机向另一方向上的司机提供信息,告诉对方自己刚刚路过而对方正要去往的前方路况如何,是否有拥堵迹象。如果认为有必要,对方可以及时绕道避免遭遇拥堵。(新华网)
美国洛杉矶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  美国洛杉矶市政委员会7日宣布,为了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该市将实施一项“太阳能屋顶”计划。该委员会说,这项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在第一阶段,洛杉矶市政府将投资27亿美元,为市政府和商业大楼等10.8万个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总发电能力将达400兆瓦。在第二阶段,市政府将在未来8年里筹资15亿至30亿美元,为洛杉矶市其他房屋的屋顶陆续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
    以上措施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制定的“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一部分。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在2003年竞选州长时曾承诺要把环保作为他执政的重点,为此推出了“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并将2018年作为完成该计划的期限。
该计划一旦完成,素有“阳光之州”称呼的加州每年将获得3000兆瓦的清洁电能,同时将减少排放300万吨温室气体,这相当于100万辆汽车排出的废气。
(新华网)
科学家南美洲发现罕见菌类 能产生天然柴油 科学家日前在南美洲发现一种罕见菌类,可以将植物肥料分解合成一种碳氢化合物,其功效和柴油非常相似。专家表示,这种菌类将有望在解决世界能源短缺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问题中发挥重大作用。
    这种真菌名叫粉红粘帚菌,生长在巴塔哥尼亚的热带雨林中,它能够将植物纤维素直接转变成生物燃料——自然地分解产生碳氢化合物,其成分和应用于车辆中的柴油等燃料非常相似。专家认为,这种真菌将是一种潜在的绿色的能源。
    负责该项研究的美国蒙大拿州大学教授格里,经常在阿根廷和智利边境的巴塔哥尼亚热带雨林中研究新奇的菌类。格里教授表示:“我们对这种真菌分解出的化合物进行了测试,发现全是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个结果是此前没有预料到的。如果这种菌类被用来生产燃料,将能省去现在生产制作燃料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当然,现阶段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可行性。”格里教授表示,这种真菌有双倍的价值,因为它含有独特的基因,能生产出将纤维素分解成柴油气体的酶。从理论上说,当把它嫁接到其它生物体中时,这些真菌将更加活跃,能更加有效地生产柴油。
    此外,这个发现还有助于人们了解石油的形成过程。此前普遍被接受的有关石油形成的理论是——动植物在热和压力的作用下经过上百万年形成了石油。有关这项研究的报告已经发表在11月出版的《微生物》杂志上。(新华网) 
研究发现目前气候变暖5000年来最剧烈美国科学家在6日出版的《生态》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说,对北极圈和北大西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显示,目前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人类文明5000年前开启以来最剧烈的气候变化。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康乃尔大学海洋学家格林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冰川融化导致流入北大西洋的淡水水量不断增加、海洋环流和海洋动植物物种迁移进行了研究。格林研究小组在报告中说,“北大西洋的生态系统重大重组”是5000年以来最大规模气候变暖的结果。
为了预测气候变化的路线,格林和同事重新模拟过去6500万年北极圈变暖和变冷的重大事件。他们发现在古气候急速变冷时期,平均气温在数十年甚至数年间剧降10摄氏度。但最近50年中的气候变暖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 格林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
沼气:不能低估的生物能源 2008上半年以来,最牵动全球人心的当数“油和米”问题。油价粮价的涨涨落落,也让刚刚兴起的生物燃料站在了风口浪尖,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争议。
而在10月23日、24日于青岛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讨会上,数十位国内外专家纷纷描述了生物燃料之外更广阔的生物能源应用前景。其中,看似“老生常谈”的沼气也潜藏着许多为传统观念所忽视的价值
作用:提纯沼气,可当天然气“替身” 近几十年来,比石油更清洁、更高效的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但来自地下的天然气毕竟不可再生,而且资源分布极为不均。随着能源问题的加剧,深藏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甲烷(俗称可燃冰)曾被一些人视为可能的替代选择。然而甲烷的温室气体当量是二氧化碳的20多倍,一旦大量释放到海水或大气中,很可能造成生态灾难。另一方面,化石天然气也并非没有更廉价安全的替代品。瑞典隆德大学副教授刘京表示,传统的沼气生产是以各种有机废弃物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生成粗制沼气。“而若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纯,沼气中的甲烷含量就可从50%—70%增至97%,品质达到天然气的水平,还能充入现有的天然气管网系统。” 刘京介绍说,提纯沼气在一些西欧国家正日益成为天然气的替代品,除作为燃气外甚至成为汽车和燃料电池的动力来源。900余万人口的瑞典,目前已有40多家沼气提纯工厂投入运营,全国沼气消费量已超过天然气。我国天然气消费近几年增长迅速,2007年达675亿立方米,而2000多万现有农村沼气用户每年为国家省下的天然气就约相当于80亿立方米。“农民也想用方便干净的天然气,但国家能源压力这么大,无法全面普及。而在乡镇发展规模化的沼气工业,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还促进劳动力本地就业。”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主任程序教授表示,今后20年内,全国农村沼气用户将逐步增加到6000万,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意义不可低估。
路径:废料制气,为环保产业增效 此次研讨会上,程序还介绍了“产业化沼气”生产的一条新路:与污水处理相结合。“全国每年的城市和工业污水中含有约2000万吨以COD(化学需氧量)计的有机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产业近年也开始兴起。然而现有流程大多只考虑水质改善效果,却未能利用有机废弃物所含的巨量生物能源,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也只是填埋、丢弃,造成新的污染。” 程序介绍说,污水中的有机废弃物通过自然分解也会产生甲烷,而且是直接进入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而若用其生产沼气,不仅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更彻底的减排,也将为常被视为财政负担的污水处理工程带来经济效益。目前,相关技术已进入中试和示范阶段,开始规模化试运行。刘京认为,沼气与生物燃料的生产具有互补性,生物燃料提炼产生的有机废弃物不能直接还田,却可用于制备沼气,沼气渣则可充作肥料。而且由于分子量小、热效率高,在产生相同热值时燃烧甲烷产生的二氧化碳远少于醇类和燃油,更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在一些西欧国家,沼气生产已从单纯的废物处理手段转向以供气、发电为主的能源产业,甚至开始种植专供制备沼气的能源作物。而在我国,投入沼气生产的原料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目前,我国的沼气生产原料以畜禽粪便为主,每年利用的7700余万吨只占全部“产量”的约1/30;而种植业产生的6亿多吨秸秆更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生产沼气。用秸秆直接生产沼气虽然初始建设成本较高,但原料来源较为稳定,在以种植业为主的我国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前景:变废为气,还有几多障碍?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所长王利生表示,发展沼气的技术障碍小、见效快,“但当前在国内,沼气产业还面临发电入网困难、原料回收机制缺乏、重建设轻养护等问题,实现规模化、可持续生产的工程还很少。” 在广大农村,多使用以粪便、垃圾为原料的家用沼气池,而主要利用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和秸秆的集中型沼气工程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基建及维护成本高,只能供给含热量低的粗制沼气。“当前来看,直接利用生物燃气如秸秆发电和大中型沼气池相对容易形成规模化,这就需要在乡、镇一级建立集中生产的沼气管网,并建立有效的厩粪和秸秆回收机制。”程序说。然而,尽管近几年来各地对秸秆作为燃、饲、肥、材“四料”的用途日益重视,至今仍有30%左右的秸秆被白白焚烧。 “烧秸秆,也是农户在复种过程中抢农时、无力及时回收秸秆的无奈,同时也是引火烧掉上茬作物遗留根茬的手段。”程序表示,秸秆回收目前仍以低效率的人力作业为主,亟待开发从农田尤其是小块耕地快速回收秸秆的技术及设备。此外,秸秆的收购价格也因种种原因而波动极大。如果在乡村建立有一定加工、储存能力的收购场站,就有助于稳定价格并保障秸秆的常年供给。比起化石燃料,现有的沼气生产设备显得故障多发、产能不稳定,对此刘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不可控因素较多。“随着引入更先进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技术,未来的沼气生产也将愈加稳定可靠。”
新闻缘起 10月23日—24日,“200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学术研讨会”在青岛隆重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主办,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承办。与会专家、学者针对生物能源科技与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生物资源筛选、培育与改造、生物催化与转化、热化学转化、生物基产品、生物能源过程工程、生物能源战略研究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25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专家观点—生物能源不该集体“背黑锅” “不久前国内有本畅销读物,说生物燃料是美国搞垮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阴谋,这倒也暗合了当前社会上对生物能源的态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主任程序教授认为,尽管一年来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饱受争议,但生物燃料本身并非粮价暴涨的罪魁祸首,更不能因为有些国家用农产品市场所必需的粮食、食用油来制取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而让整个生物能源产业“背黑锅”。“现在已看得很清楚,年初国际粮价的剧增主要是由于对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的投机过度。生物燃料产业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粮价,增加了需求,反而会刺激多年来因需求不足、价格低迷而不振的粮食生产,不会危及全球粮食安全。” 程序说,生物燃料只是生物能源产业的一部分,热化学转化、生物化学转化、压缩成型燃料块等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也已经广泛应用,而且这些方式都不用粮食、不占耕地。据程序介绍,近年来不仅我国已对粮制生物燃料下了禁令,全球的能源企业及科研机构也正在把更多力量投向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用纤维素而非淀粉、蔗糖或植物油制取生物燃料。不过,这一技术至今离规模化生产尚有一段距离。(科技日报
美国洛杉矶将实施"太阳能屋顶"可发电400兆瓦 美国洛杉矶市政委员会7日宣布,为了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该市将实施一项“太阳能屋顶”计划。该委员会说,这项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在第一阶段,洛杉矶市政府将投资2.7亿美元,为市政府和商业大楼等10.8万个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总发电能力将达400兆瓦。在第二阶段,市政府将在未来8年里筹资15亿至30亿美元,为洛杉矶市其他房屋的屋顶陆续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以上措施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制定的“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一部分。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在2003年竞选州长时曾承诺要把环保作为他执政的重点,为此推出了“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并将2018年作为完成该计划的期限。该计划一旦完成,素有“阳光之州”称呼的加州每年将获得3000兆瓦的清洁电能,同时将减少排放300万吨温室气体,这相当于100万辆汽车排出的废气。(新华网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50周岁生日 以热带雨林和亚洲象闻名于世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日在西双版纳举行建区50周年的庆典活动。50年来,保护区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据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松海介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热带重要生物类群分布最集中、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最完整的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4种,其中以望天树、桫椤、野生亚洲象尤为著名。50年来,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最新的遥感资料显示,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95.7%。野生亚洲象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9头增加到目前的250多头。去年2月,科研人员首次在保护区内发现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证实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优越。去年5月,科研人员还用红外线照相机在保护区内第一次拍摄到濒临灭绝的印支虎实体照片。西双版纳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截至今年9月,累计接待科普活动参加者400多万人次。(新华网)
英机构建议将“废品”卖到中国 英国一负责减少垃圾量的政府机构发表研究报告称,与就地掩埋相比,如果把英国的废旧报纸和塑料瓶运到中国去回收利用,就能更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量,并且可以生产出新产品。
  最近10年来,英国每年的废纸出口量(主要运往印度、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从47万吨增加到470万吨,废旧塑料瓶的出口量从不到4万吨增加到50万吨。
  这个名为“废物与资源行动项目”的政府机构在研究报告中得出了与人们的直觉相违背的结论。报告称,回收再利用的好处比就地掩埋要多得多,所以把垃圾运往世界各地进行循环利用具有环保意义。
  垃圾所经历的旅程包括从当地到英国港口的几百英里路程,搭乘世界数一数二的大船前往中国的几千英里水路,以及到垃圾回收厂之前的最后一段陆路。但报告认为,对废纸而言,这段漫长旅途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只有垃圾回收利用减少的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至于塑料瓶,出口再利用的优势更加明显。
  出口垃圾还有一个有利条件。中英贸易的不平衡性意味着返回中国的大部分集装箱船只处于空驶状态。无论是否装载了货物,货轮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报告写道:“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运送(垃圾)的排放量就更小了——不到垃圾回收利用减排量的十分之一。”研究人员估算了把垃圾出口到中国的运输排放量,然后把估值与垃圾回收利用的标准减排量进行对比。他们发现,每吨垃圾能减少排放1300到1600公斤二氧化碳。“废物与资源行动项目”的负责人莉兹·古德温说:‘把我们不需要的纸张和塑料瓶运到那么远的地方其实对环境是有好处的,这就是此次研究所证明的事实。”独立团体“垃圾检测”组织的发言人说:“英国这里没有垃圾回收的工业基础。从理想的角度讲,垃圾应该在本地处理。但我们更希望看到垃圾在中国得到循环利用——因为垃圾在那里是一种资源——而不是掩埋在英国。”(参考消息)
德国公布国家节约能源计划 德国环境部长加布里尔日前宣布,根据国家节能计划制定的目标,德国将打破国内能源供应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同时在2020年之前削减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项国家节能计划提出,所有领域都要提高能源效率,其中包括采取建筑物实行能源证明书制度,促进旧建筑物按照节能标准进行重建的税制措施以及根据汽车CO2的排放量制定汽车税等具体措施。德国新的能源政策中特别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强调提高消费群的节约能源效率。作为对低收入者的考虑,这项国家节能计划提出“改善社会效率倡议”,特别是在失业保险、育儿津贴等方面对低收入者采取降低电费的对策。(中国环境报)
中丹气候变化论坛为COP15出谋划策 国际气候新体制须包含五大因素金秋十月,中丹气候变化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之前的一次重要会议。
  COP15将于2009年11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将决定能否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前,各国就气候变化达成一项新的议定书,以指导各国2012年后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合作行动。

  “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因此,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把公约和议定书的原则落到实处这些原则包括确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的中期目标;加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制订减缓本国温室气体增长的政策措施。
  丹麦政府决心朝着这方向努力,以便在COP15上达成一项新的、全面的、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协议。为此,丹麦政府增加了讨论气候变化议题政治会谈的数量,并尤其注重与头号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合作和交流。
  丹麦政府的这些想法在拉斯穆森首相此次访华演讲中都有体现。拉斯穆森说:“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各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及全球经济都有好处,要让减排与经济增长同步。”他还呼吁主要工业国应该制订宏大的中期目标,率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控制气候变化。
  在论坛开幕演讲中,拉斯穆森总结了制定新气候变化议定书的五大关键因素:
  一是制定实现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0%的长期愿景,这会为全球的企业规划未来的投资创造目标、树立实现这一愿景的雄心;
  二是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要制定宏大的中期目标。没有发达国家在今后10年~15年内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晰承诺,实现远景目标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也需要主要新兴经济体,例如中国的参与。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议定书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找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利益的恰当平衡。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加深减排的力度;另一方面,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要保持排放量的稳定并在未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是技术非常关键。我们要鼓励并支持创新,支持低碳技术的转移,鼓励全球在绿色技术上的合作;
  四是新的气候变化议定书要兼顾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他们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最少,但却是遭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深的国家;
  五是必须建立必要的金融机制来维持针对气候变化的绿色技术转移。
  在演讲的最后,这位首相说道:“作为COP15的东道主,在全球协议中平衡上述5项因素是我们的任务,有关的谈判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我相信,如果要在明年的哥本哈根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变化议定书,增加这一议题的政治会谈正是时候。”
  丹麦驻华大使:世界要尊重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权利
  丹麦驻华大使叶普先生表示,他很高兴看到中丹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有密切的合作。世界必须尊重中国拥有的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费增长的权利。然而,世界也期待中国能够为达成气候变化全球性协议做出贡献,减少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
  中国与丹麦在环境保护方面合作多年,中国有6个省采用了丹麦提供的环保项目。参与本次论坛的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等丹麦企业表示,将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丹麦是世界上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环境保护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经验。丹麦在风能利用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风轮机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0%。
  世行前副行长:发展低碳经济是走出经济困境的长远之策
  除了邀请丹麦首相出席本次论坛,主办方还邀请到了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做了学术报告。
  尼古拉斯·斯特恩先生指出,在当前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各国政治家将目光投向防止经济下滑及确保就业率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必须确保在气候变化上采取行动的议题引起各国政要的注意。
  “我们对金融系统存在20年的风险隐患熟视无睹,因而使得这次金融风暴的后果扩大化。这是我们需要从这次危机中学会的一课,并且我们要把相关的经验应用到气候变化领域”,斯特恩先生毫不客气地说出了这次金融风暴的根源所在。
  这位前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也是气候变化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尤其要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远大于金融风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不作为所带来的风险,绝不仅仅是一两年的经济低增长,实则是人类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继续他们生活?”
  他强调:“在我们面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语境下,实现向全球低碳经济的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要。我们应当把这次全球经济下滑当作是实现经济向更可持续方向转型的一次机会。”在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有些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是走出经济困境的长远之策。
  对于有些人主张“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对全球变化的长期挑战上,我们的努力要放缓一些”的观点,斯特恩表示不能苟同。
  他认为,在气候变化上的行动以及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是把世界经济从低谷拉向一条更加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低碳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正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两个支柱。这两大支柱在发展初期可能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长远来看,低碳经济也是未来全球经济理想的可持续增长点。
                                                 (贝磊 供稿)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处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电话 85195648
编辑部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email: benkp@cass. org .cn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