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态 经 济 通 讯
第10期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 (总第207期) 2008年11月1日
目 录
当前我国资源与环境的三大危机及对环境友好型消费的三大对策………………………………………………………何乃维(1)
北京市水价飞涨寻根…………………………………李宪法(4)
生态经济信息选录………………………………………… (7)
当前我国资源与环境的三大危机及对
环境友好型消费的三大对策
何乃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
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为此,必须构建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保护资源和环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任务。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这一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尽早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
当前我国生态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出现了三大危机及相关问题:
1.资源与环境的危机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量很低,我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的占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2,1/7和1/2,而且上述占有比例还在不断减少。
今年我国洪、旱灾十分严重,江、河、湖泊水质污染不仅日趋严重,而且不少湖泊的水体污染再次达到一个新阶段。如江苏省的太湖经过多年投资治理,仍发生大面积绿藻污染,其富营养化程度创新高。北京市的圆明园的福海和颐和园的谐趣园的池水蓝绿藻污染严重,甚至发出刺鼻的臭味。目前,我们只知道消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而不对水资源进行污染防治。森林的质量下降和草原的退化更是如此。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7月17日公布的《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述:中国每天有多达3亿人饮用遭到污染的水,每年有1.9亿人受到与水有关的疾病的折磨,水污染每年导致我国3万儿童死于腹泻。另外,根据有关部门的预计,由于空气污染,每年将导致2000万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并使我国60万城市人口过早死亡。
2、中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安全问题引起全球性担忧
从2007年1月开始,美国将中国生产的婴儿食品及用品、宠物食品、鱼肉、牙膏等商品因强调其安全问题撤出本国市场。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中国产品威胁论,频繁召回问题产品,限制对中国的产品进口,扩大对中国产品的恐惧,使我国出口经济造成损失。然而中国问题产品的根源,有一些则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如日本〈时代〉周刊的文章指出:商社职员、鳗鱼养殖户和蜜蜂养殖户等多位证人证明——中国多种农药、抗生素、抗菌素均来自日本。”问题玩具也是跨国公司追求低价商品,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后果,同样是美国及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
3、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在我国高、中档收入者中大行其道
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本来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人们正常的消费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常合理的消费是应当鼓励和提倡的。但是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消费,不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以达到心理的满足。社会上一小部分人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过度奢侈地挥霍资源、破坏环境,这便难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并成为败坏社会风气和酝酿腐败的温床。
我国某些地方的城乡建设贪大求洋,不顾当地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实际状况,盲目追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前,全国这类城市已高达180多座,其中绝大部分时地级市。追求建设世界级的高楼大厦、大广场、大马路、大花园。前些年,我曾到国有林区考察,看到经济危机的林业局重建豪华办公楼,办公家具也是从江南购置的名牌产品。北京市郊的乡镇修建如同市内主干道一样宽的大马路,但看不见几辆汽车。市内的人行道两、三年就整修一次,所更换的地砖尚完好,就被全部砸碎为垃圾,增加了资源的耗费。公款消费问题严重,2006年8月,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课题组研究表明,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消费达3700亿元。全国每个纳税人要负担300元(这个数字没有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确认),公款消费无度是人所共知的,住豪华酒店、吃高档筵席,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甚至买假发票,虚开发票套取财政资金。
衣、食、住、行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消费领域,丰衣足食,住得舒适,出行方便,健康与幸福是人们理所应当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公民消费都要适度,要节约资源、同环境协调,并能永续发展。
衣,我在王府井大街购物,所到不论是东安市场还是百货大楼,衣着销售均追求高档化,买不到适合老年人且价格适当的衣服。另外,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有的人每期节目就换一次新装,向影视明星和时装模特学很不庄重。
食,浪费严重。北京市垃圾中有17%是食品垃圾,平均每天达1600吨,2006年12月,《农民日报》揭示:我国每年因浪费损失粮食约6192万吨,水果约2195.7万吨,蔬菜约25362.9万吨,肉类约1212.1万吨,水产品约824.4万吨。分别约占同类总产量的12.9%,28.6%,47.5%,17.4%和17.5%。所浪费的粮食6192万吨,相当于近2亿亩耕地的产量,这表明近600亿吨水、400万吨化肥白白耗费了。
我曾到德国、瑞典考察,这两个国家的主人宴请来客,自己一般要二菜(肉)一汤外加沙拉,菜、肉全部吃光不会有剩的菜饭,既节省又文明。西方人好的习惯我们应好好学习。
住,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最为紧缺,但一些房地产公司疯狂追求高额利润,专为有钱人建别墅成风。更有甚者,有的还建成有水有园林的独户大别墅。在农村,有的村庄也专为农户集中建楼房。
行,近年来,北京私家轿车发展迅猛,2003年已经超过300万辆,成为世界交通最拥堵的大城市之一。汽车尾气已成为北京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祸源之一。我国提倡优先发展汽车工业,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值得商榷。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正确举措。发展汽车工业要多生产公交车,日本东京地区公交系统年运送乘客占出行总人口的86%;香港市民出行总量的90%依靠公共交通。我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城市必须依靠公共交通解决人们出行问题。我们不能再大力宣传与鼓励发展私人轿车了。中国发行量很大的《参考消息》,每周二安排多达8版的“汽车参考周刊”,宣传小轿车的生产与销售,我认为是过份的。
在我国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我认为,针对社会现状,应实行以下三大对策:
1.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及公务员要做出表率
纠正当前奢侈浪费型消费,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官气正则民风清。要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做出表率。动用国家资金仍然要坚持勤俭节约的精神。
要健全法制与规章,对违规铺张浪费者,应严加查办。
2. 企业要向整个社会负起应尽的责任
企业不应生产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奢侈品,如过度奢华的包装,办黄金宴等。对发生这类事件,国家要收重税或进行相关的处罚。、
3. 社会要树立新风——提倡绿色消费理念
全社会应大力反对奢侈性消费并解决严重的浪费问题,提倡合理、适度、文明的消费风尚,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色消费是安全的,是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消费,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破坏生态系统,有益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家具和绿色生态家居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形成时尚。
目前,我国高收入阶层人口约4500万,占全国人口总量近5%,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中等收入阶层4.5亿左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7000左右;低收入人口达8亿左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00元,其中2610万人口,至今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当前,我国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其水平很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却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大国,这不是什么体面、光荣的事情,说明在中国社会中,部分高收入人群形成了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这不是荣而是耻。当前,我国社会以某些奢侈性消费的宣传为“时尚”,商家以从中赚取超额利润。必须加强健康消费和绿色消费的宣传与教育,但目前宣传部门并未做这样根本性的重要工作。
北京市水价飞涨寻根
李宪法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北京 100732)
国际水资源研究所所长赖斯伯曼指出:“供水短缺的问题有98%是人为因素,只有2%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他指出:“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改变人们浪费用水的心态以及过时的用水政策。”“短期内最为迫切的是:改变政府的一些用水政策以及用水方案。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专家指出,“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方法,工业可节水50%-90%,农业10%-50%;城市生活可节水1/3。”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指出:“世界正在朝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危机行进。水的开发和管理在今后20年内的变化要比过去2000年还多”。布朗还指出,中国花费920亿美元从南方向北方调水,不如节水更合算。
一、北京市的水价在13年内飞涨近22倍
1991年至2004年,北京市的水价调整了9次,由1990年的每吨水0.12元,调整到2004年的2.8元,13年内上涨了22倍多,加上污水费用,居民每吨水支付3.7元,使北京市的水价居全国之首。据有关部门研究结果,2008年用上长江水后,水价将调整到6元,即17年内北京市的水价将上涨近50倍。
居民支付的水费占其可支配收入比超过美国和日本 按2004年的北京平均综合水价(包括污水费),按每月人均用水3吨,年费用将是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0元)的1%,是低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标准10960.8元以下)的1.2%以上。
综合水费高于美国全国的平均水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资料,90年代后期,饮用水和污水服务总费用占居民平均收入的0.5%。在2000—2019年间,这个数字可能增长到0.6%—0.9%。居民之间的差别是由于其收入和当地供水和污水系统的成本不同。
城市污水费用高于日本:2004年,北京市城市污水费用每吨0.9元,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低收入标准的0.243%和0.3%。高于日本全国及东京的污水水价。1980年至1996年,日本全国的平均城市污水服务费用上涨了1.2倍,占全国工人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0.16%增至0.22%。按占家庭收入百分比计算,日本东京和大阪市的污水费用,还低于日本全国平均值。
二、“大手大脚调水,小手小脚节水”这是水价飞涨的主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便开展了节水工作,至2005年政府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六项节水办法与法规,节水工作取得成绩是不能抹杀的,但与开发新水源比较,可以说是实施了一条“大手大脚调水,小手小脚节水”的政策,这是水价飞涨的主要因素之一。
事例1:更换节水型器具的平均成本只有水源九厂二期工程的1/5: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便开始引密云水库水源发展地面水自来水九厂的一、二期工程。据1987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更换三项节水型器具(包括马桶,水龙头,淋浴)的平均成本只有水源九厂二期工程的1/5。 但直到近20年后的2003年,北京市居民节水器具的普及率不足30%,社会单位的普及率不足50%。
事例2:目前北京市供水系统的漏水率不会低于20%:北京市城市供水系统漏水严重。据北京市节水管理部门统计,2005年北京市约有60万个水龙头和20万只抽马桶漏水,一年造成上亿吨自来水白白流失。、据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统计,2003年在供水面积892km2和供水管线长7023km的范围内,供水管线漏水点为1028个,比2000年增加了35%。
---全国城市供水系统漏水率达22.5%。据统计,2001年全国城市全年供水量466.12亿m3,而城市用水量合计365,8亿吨其中生活用水为144.8亿吨,生产用水221.0亿吨。城市供水的近23%的水量到哪里去了?据我国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十一五”规划指标中要求:“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
---北京市的城市供水系统漏水率不会低于美国和东京。80年代统计,日本东京铸铁管供水管道的漏水率超过20%。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以前,美国全国城市供水系统平均漏水率达15%左右,有的城市达20%。
因此,根据上述事例,北京市城市供水系统的漏水率可能不会低于20%:在节水器具普及率很低和供水系统漏水率很高的历史背景下,没有下大力量实施向节水型社会转变的战略,而是大手大脚地实施了远程调水。
2003年,跨四个流域、距离近1300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北京将用上长江水。全线主干渠总投资1100亿元,其中北京段需要投资110亿元,估计的用水成本为6元,粗略估计,约是更换节水器具成本的30倍左右。
2003年,从严重缺水的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向北京调水1亿立米给官厅水库。这个项目国家投资21.16亿元,安排了107个项目,单方水造价21元,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6.5元的近2倍.
三、“源头节水滞后于中水”是水价飞涨的另一因素
还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城市污水管理国际上达成的共识原则之一是:首先是在源头削减用水量以减少污水处理量。所以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开展城市节水运动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为减少开支很大的污水处理费用。美国的实践证明,家庭供水系统减少用水量30%时,系统内可节约能耗50%。所以要在源头节约用水的基础上,然后发展中水,可以获得减少取水量和费用高昂的污水处理量的双重效益。
北京市在没有充分节水的背景下,过早和过快地发展了中水设施,而且中水的利用率很低,是用水成本增加的因素之一。
中水利用率低:20多年来,北京市先后发展了建筑中水(楼房型)、小区中水(公园和居民小区型)和市政中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利用率如何。没有看到全面的统计资料。20年来,北京市推广的中水产量利用率不到3成:据统计,2004年自来水集团中水分公司每天可供应中水17万吨,中水专用管线长达30公里.而中水的利用率只有12%。据2005年有关部门的统计,自来水集团的中水供应能力达3060万吨,而通过管道和水车利用的中水不足10%%。原因是管网滞后、成本较高和居民对于进入家庭的中水水质存在着疑虑等。
中水成本高:历年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哪种中水类型,其成本基本是更换三项节水器具平均成本的5倍左右。90年代中期的分析,居民小区楼房中水的成本约是当地地下水源自来水厂的2.5倍,更换节水型马桶的7倍。对某居民小区“中水”调查说明,每吨水运行成本为2.72元,耗电2.483kwh,是市政中水的近3倍和5倍左右。
发展中水的问题讨论:北京市大力发展城市污水的重复利用是无可置疑的,但如何发展,用于何处,需要从生态经济的观点全面地重新进行研究和规划。根据北京市目前的用水政策现状,在没有充分节水和“豪华”用水的状态下(如大面积的人工水面,人工草坪和高尔夫球场),大规模的发展中水,特别是中水进入家庭,从经济核算和居民的疑虑上是否适宜?集中的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后用于何处?主要用于补充河湖用水?农业灌溉?储存于地下?还是在市区内长距离输送用于绿地和城市用户?例如,卢沟桥中水建设的中水日处理能力7万吨,中水输送管道达50公里,其投资达1.13亿元,占总投资的50%以上。据相关报道,计划2008年再将建中水管道长达570公里,在源头没有充分节水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发展城市中水,是不符合生态经济的原则的。
生态经济信息选录
丹麦首相力荐绿色科技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金融危机“最近几个星期,国际金融危机占据着全球政治议程的首要位置。有些人主张在应对全球变化的长期挑战上,我们的努力要放缓一些。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正确的结论。”这是丹麦拉斯穆森首相在中丹气候变化论坛开场寒暄之后亮出的观点。
“使用正确的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同步。绿色技术不仅对环境有利,对企业也有利。”
拉斯穆森的观点掷地有声、鲜明有力,引起了在场听众的极大兴趣。
丹麦首相进一步强调:“首先,节能对企业来讲不是额外的开支,节省的资金可以用于其它生产目的。其次,可再生能源及更高的能源利用率会减少我们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会使生产相对于易变的能源价格显得更加坚挺。再次,就其本身而言,绿色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且有着很高利润回报率的产业。”
在拉斯穆森看来,未来的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及财富增长无限蕴藏于全球日益增长的绿色科技需求中。实现经济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不仅不会减缓增长,还会创造增长。
他以丹麦的经验来证明其观点——“在丹麦,我们今天使用的能源数量与1980年时等同,可是我们仍然保持着经济的增长。”
拉斯穆森说:“我们正面临一个现代社会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的时刻,各国政府领导人有责任确保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仍然是国际政治议程优先考虑的事情。为了我们的气候,我们必须这么做;为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这么做。绿色技术和绿色发展有利于我们的环境及气候,也有利于我们的企业,更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
谈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技术转让问题时,他说:“我们强调技术合作及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关键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与转让将为其应对气候变化创造必要条件。我们支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努力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2012年后长期合作行动达成有雄心、有效和全面的一致成果。”(中国环境报)
“使用正确的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同步。绿色技术不仅对环境有利,对企业也有利。”
拉斯穆森的观点掷地有声、鲜明有力,引起了在场听众的极大兴趣。
丹麦首相进一步强调:“首先,节能对企业来讲不是额外的开支,节省的资金可以用于其它生产目的。其次,可再生能源及更高的能源利用率会减少我们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会使生产相对于易变的能源价格显得更加坚挺。再次,就其本身而言,绿色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且有着很高利润回报率的产业。”
在拉斯穆森看来,未来的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及财富增长无限蕴藏于全球日益增长的绿色科技需求中。实现经济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不仅不会减缓增长,还会创造增长。
他以丹麦的经验来证明其观点——“在丹麦,我们今天使用的能源数量与1980年时等同,可是我们仍然保持着经济的增长。”
拉斯穆森说:“我们正面临一个现代社会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的时刻,各国政府领导人有责任确保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仍然是国际政治议程优先考虑的事情。为了我们的气候,我们必须这么做;为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这么做。绿色技术和绿色发展有利于我们的环境及气候,也有利于我们的企业,更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
谈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技术转让问题时,他说:“我们强调技术合作及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关键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与转让将为其应对气候变化创造必要条件。我们支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努力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2012年后长期合作行动达成有雄心、有效和全面的一致成果。”(中国环境报)
世界风电产业发展的总趋势 世界能源消耗量的持续增加,使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形势愈发明显,缓解能源危机、开发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类别,在地球上是最古老、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全球范围内的巨大蕴藏量、可再生、分布广、无污染的特性,使风能发电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1、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发展迅猛
基于美国、德国、法国、丹麦等发达国家对发展风能的高度关注,以及积极出台并实施促进风电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风电产业的发展。据全球风能协会(GWEC)公布的1995~2007年统计数据,比较详实地揭示了世界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长趋势。截至2006年底,世界风电装机新增装机容量为15.197GW(吉瓦,相当于103兆瓦),同比2005年增长31.8%,1995年以来平均年增长27.24%; 世界风电装机累积容量已达74.223GW,同比2005年增长25.6%,1995年以来平均年增长28.35%。最近GWEC数据显示:2007年,世界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20.073GW,累积风电装机容量已达94.112GW,即将超过100GW的规模。
2、欧洲引领世界风电产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起,欧洲制定了《风电发展计划》,确立了风电发展目标: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GW,并要求其成员国基于此发展目标制定本国的发展目标与计划。在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等国推动下,风电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欧洲风电装机新增容量中,西班牙以3.522 GW位居首位,占欧洲年度新增容量的40.68%;德国风电新增容量为1.667GW,占欧洲年度新增容量的19.24%,仅次于西班牙;法国新增容量888MW,占欧洲年度新增容量的10.25%,位居第三位。西班牙、德国及法国的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之和已达欧洲新增风电装机总容量的70.15%。
截至2007年底,欧洲年度风电新增总装机容量达8.662GW,占世界风电新增装机总容量的43.15%;累积装机总容量达57.136GW,占世界累积装机总容量的60.71%。欧洲在非洲与中东、亚洲、欧洲、南美和加勒比海、北美、太平洋等6大世界主要风电发展区域中处于首位,而世界风电累积装机容量前10名的国家中,欧洲占据了德国、西班牙、丹麦、意大利、英国、葡萄牙、法国7个主要风电发展国家。因此,欧洲已经成为世界风电产业发展最为活跃、规模最大的区域,代表了世界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主导。
3、风电已成为世界主要替代能源之一
步入21世纪,在《欧洲风能发展计划》的引领下,世界风电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在世界38个主要国家地区中,德国、美国、西班牙、印度、中国、丹麦等6个国家年度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已超过GW;在世界风电累积装机容量中,德国、美国、西班牙、印度、中国、丹麦、意大利、法国、英国、葡萄牙、加拿大、荷兰、日本等13个国家已超过GW。
世界主要风能国家风电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风电可再生能源在国家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欧盟7个主要风电国家,2006年风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占欧盟25国总装机容量与发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5.4%和3%,其中丹麦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该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比例分别为25%和 20%、德国为17%和7%、西班牙为15%和6%。2006年,在欧盟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风电的增长量超过核电、水电和煤电等,仅次于天然气发电,占全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30%;2007年,欧盟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所占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2007年初,根据风电技术及能源发展的需要,欧洲又进一步修订了风电发展计划和目标:到2010年欧洲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GW,较1997年提出的发展目标翻了一番;到2020年欧洲风电装机达到180GW,发电量达到4300亿千瓦时,分别占欧洲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20%和12%;2030年风电装机容量要达到300GW,发电量要达到7200亿千瓦时,届时分别占欧盟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35%和20%。因此,在不太遥远的未来,风电将成为欧洲以至于世界的主要替代能源之一。
4、发达国家积极出台促进风能发展计划与政策
美国政府实施系列法律法规及经济激励措施。美国是现代联网型风电的起源地,也是最早制定鼓励发展风电(包括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法规的国家。1978年实施《能源税收法》,规定了购买太阳能、风能设备所付金额在当年须交纳所得税中的抵扣额度,同时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的发电技术投资总额的25%可从当年的联邦所得税中抵扣。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规定风力能源生产税抵减法案和可再生能源生产补助。1998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RPS)》,提出2010年7.5%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资源供应的发展目标。2004年能源部推出《风能计划》,着力引导科研向海上风电开发等新型应用领域发展,并通过制订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RPS)、减税、生产和投资补贴、电价优惠和绿色电价等多种多样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激励措施确保风电产业的持续增长。
德国出台促进风电入市政策。 德国1991年通过《购电法》,明确了风电“强制入网”、“全部收购”、“规定电价”三个原则。2000年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力运营商必须无条件以政府制定的保护价,购买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并有义务以一定价格向用户提供可再生能源电力,政府根据运营成本的不同对运营商提供金额不等的补助。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制定了《市场促进计划》,以优惠贷款及补贴等方式扶助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
英国实施风电到户计划。 2007年12月,政府宣布《全面风力发电计划》,将在英国沿岸地区安装7000座风力发电机,预计2020年将实现家家户户使用风电。
法国制定风电发展计划。 法国政府一直采取投资贷款、减免税收、保证销路、政府定价等措施,扶持企业投资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项目。2004年制定《风力发电的中期发展计划》,预计2007年将增建1~3GW的风力发电设施。
丹麦确立风电长期发展目标。 丹麦风能发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自第一部《能源法》实施至今,已发展成为年营业额高达30亿欧元的产业,风电机组已主导全球的市场。2006年,在《能源法》中提出:2030年以前丹麦风电装机容量将达5.5GW,实现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50%的目标。
西班牙确定风能发展的长期政策。 西班牙政府通过推行《54/1997号电力行业法》,使可再生能源发展享受了无需竞价上网的特殊政策,并获得了相应的能源补贴,增加了与其它一次能源的竞争优势。1999年12月,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促进计划》,确立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一次能源12%的发展目标。2001年制定《6/2001号环境影响评估法》,2002年经济部通过《电力、燃气行业以及电网运输发展规划》,2004年《436/2004号皇家法令》正式生效,在加大信贷对风电开发支持的同时,将风能发电量与CO2排放权直接挂钩,从而为未来风能发展确定了长期的经济政策。
印度出台促进风能发展的优惠政策。 印度政府为促进风能相关项目的开发,财政方面出台了特殊优惠政策:1994~1996年,通过非常规能源部(MINES)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署(IREDA)在全国实施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推广,设立专项周转基金,以软贷款形式资助商业性项目;制定了减免货物税、关税、销售税、附加税、免税期、设备加速折旧待遇等一系列刺激性政策。另外,历来重视以租赁形式促进风电场项目开发,并发挥私营企业在《风力发电计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推动大型私营企业与机构转向投资风能开发项目。日本推进风能的开发与利用。日本政府为加速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相继颁布了系列政策与法律。(中国环保网)
科学家揭示南极防冻鱼幸存冰冷海域之谜 据美国媒体报道,近期,科学家对南极冰冻水域生活的一种奇特鱼类的基因分析揭示了这种鱼类能够在地球上最寒冷水域中“防冻生存”的秘密所在。这项研究是首次发现南极防冻鱼在恶劣冰冻水域生存的重要线索。
目前,科学家发现共有8种南极防冻鱼类,其中5种生活在南极洲南侧海域,这处冰冷的海域环绕着南极洲大陆。这种名为“notothenioid fish”的奇特防冻鱼能够抵御多数鱼类无法承受的严寒,它们具备了生活在异常寒冷、富含氧气海水的能力。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动物生物学教授亚瑟·德维瑞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发现一些防冻鱼能够自已产生“防冻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够抑制血液形成冰晶体,从而避免身体结成冰冻。在目前这项最新研究中,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动物生物学教授C.H克里斯蒂娜·陈和她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同事们对基因线索展开了全面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解释南极防冻鱼是如何幸存于南极冰冷海域的。
克里斯蒂娜说,“没有人知道这些鱼类真实的生物功能,这种奇特的防冻能力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极冰冻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最早揭示防冻鱼基因秘密的一项研究。”
克里斯蒂娜和她的研究同事希望知道防冻鱼体内基因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具有代表性的是,一种叫做Dissostichus mawsoni的南极防冻鱼的基因表达较强。他们分析了这种鱼的四种器官组织:大脑、肝脏、头肾(鱼类主要的血液形成器官)和卵巢。她说,“这些组织器官非常特殊,其中的蛋白质以一些小型基因组形式表达。这些组织具有基因转录功能,能将基因信息转变成为蛋白质。”
为了更好地理解防冻鱼体内的基因是否控制它们幸存在冰冻的南极洲海域,研究人员还对比了其它几种暖水鱼类的基因表达,他们发现南极防冻鱼较高表达的基因信息并不存在于暖水鱼体内。
当他们分析这种“控制基因”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基因进行蛋白质转录多数情况下是响应外界环境的影响。它们会形成包括“热冲击蛋白质(heat shock proteins)”在内的一些伴随性蛋白质,例如:“热冲击蛋白质”能够保护蛋白质在极端恶劣环境下避免受损。此外,该基因还转录形成其他一些蛋白质,比如:一种叫做泛素(ubiquitins)的蛋白质,它也较高水平地存在于南极防冻鱼体内,这种蛋白质通常针对受损蛋白质进行摧毁,从而维持细胞和组织的健康。
同时,研究人员还对比了生活在暖水海洋中防冻鱼的“同胞”,防冻鱼种类中有三种鱼类是不生活在冰冻水域的。他们发现南极防冻鱼体内的“控制基因”含量要远高于暖水海洋生活的同胞。
克里斯蒂娜指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理解全球气候是如何变化影响冷水鱼类的。如果海水温度出现显著升高,我们并不知道南极鱼类将如何适应新的环境。这些长期生活在冰冻海域的鱼类有可能会死亡。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南极洲食物链将发生显著变化。目前,她和同事们在实验室研究鱼类如何适应海水变暖的环境。
科学家发现三叠纪时期龟类祖先化石揭示龟壳演化之谜 据《新科学家》网站报道,通过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境内发掘出的一具远古爬行动物化石进行研究,使得生物学家们揭开了龟类甲壳诞生和演化过程的秘密。这一古老爬行动物生活在大约2.1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其外表与现代龟类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异。领导这项研究的碧波地自然历史博物馆(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古生物学家沃尔特·乔伊斯表示:“龟类的远古祖先与现代的穿山甲等有甲类动物非常相似。”据悉,首批龟类远古祖先的骨骼化石由新墨西哥自然历史和科学博物馆的斯宾瑟·卢卡斯发现。起初,卢卡斯并未准确鉴定出其发现所蕴含的巨大意义。直到不久前,但科学家们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剥去附着在骨骼化石上的土壤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种古老生物的体表居然覆盖着一曾薄薄的甲壳。科学家们强调说,此前发掘出的有甲类动物多生活在白垩纪时期,而三叠纪时期的有甲类动物发现的并不多。乔伊斯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差,是因为三叠纪时期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动物骨骼在陆上环境发生石化的几率非常之低。
卢卡斯和乔伊斯等人发现的龟类祖先化石的长度约30厘米,其体表甲壳的厚度也前所未有的薄——仅有1毫米。除此之外,古生物学家还解释说,这种古老动物的肋骨与甲壳也是分离的,这一点也与现代龟类明显不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基尔勒莫·卢日尔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它使我们确定了龟类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不过,现在古生物学家们还需解释到底是何原因促使龟类的祖先开始长出甲壳。(科学网 )
卢卡斯和乔伊斯等人发现的龟类祖先化石的长度约30厘米,其体表甲壳的厚度也前所未有的薄——仅有1毫米。除此之外,古生物学家还解释说,这种古老动物的肋骨与甲壳也是分离的,这一点也与现代龟类明显不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基尔勒莫·卢日尔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它使我们确定了龟类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不过,现在古生物学家们还需解释到底是何原因促使龟类的祖先开始长出甲壳。(科学网 )
联合国公报:海洋酸化加剧 威胁海洋生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16日发表公报说,该组织下属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日前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在摩纳哥举办海洋酸化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由于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海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这一现象已经威胁到了海洋生态系统和几千万人的生计。公报说,在这次会议上,来自32个国家的250余名专家就海洋酸化问题交换了看法。研讨会主席、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詹姆斯·奥尔说,海洋已经“生病了”,虽然人们还不知道病情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海洋的化学成分正在改变,这种趋势将影响到海洋中的生物。他呼吁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重视这一问题。奥尔指出,海洋酸化的起因是海水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目前海洋每年吸收的温室气体都在80亿吨左右,这对于减缓气候变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海洋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奥尔表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面的酸性增长了30%,这一变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一些研究认为,从现在起到2030年,南半球的海洋将对蜗牛壳产生腐蚀作用,这些软体动物是太平洋中三文鱼的重要食物来源,如果它们的数量减少或是在一些海域消失,那么对于捕捞三文鱼的行业将造成影响。此外,每年为旅游业创造数十亿美元产值的珊瑚礁也有可能受到海洋酸化的严重影响。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专家卡罗尔·特利认为,一些贝类生物的灭绝就是海洋酸化有力的证明。海洋酸化还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且造成一些具有侵略性的物种出现。在会上,专家们一致同意加强对海洋酸化现象的研究,不过他们强调说,目前解决该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网)
北极海底数百万吨甲烷入大气 威胁地球安全 据英国《独立报》9月23日报道,科学家们首次发现,北极地区海床底部数百万吨的甲烷正缓慢地释放到大气中,要知道甲烷这种气体蕴藏的能量是二氧化碳所含能量的二十倍,它的大量涌入大气将给地球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独立报》指出这是由于北极地区的气候日渐暖化,其永久性冻结地带逐渐融化,导致沉积在海底的大量甲烷慢慢浮出水面,该报已经对科学家们的初步发现做了详细报道。在科学家看来甲烷的地下存储量非常重要。他们认为,甲烷突然释放是过去全球迅速升温、气候发生戏剧性变化的罪魁祸首,它甚至可导致某些物种的大量灭绝。科学家们曾搭乘“雅各布”号沿俄罗斯北部海岸进行实地考察,结果在西伯利亚大陆架几千平方英里的地方发现了几个甲烷密集地区,部分地区的甲烷浓度到达了正常值的一百倍。此前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海面上泛起的气体泡沫,它们是通过海底“甲烷烟囱”冒上来的。研究人员对此确信无疑:过去海底永久冻土层曾象“盖子”一样阻止了甲烷的外逸,但如今这个永久冻土层已经融化掉,“盖子”的作用已经丧失,致使甲烷气体轻而易举地从上个冰纪前形成的海底沉积地冒出来。为此研究人员发出警告,甲烷的外逸很可能与北极地区近几年来气候迅速变暖有关。甲烷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多倍,为此许多科学家担心,甲烷外逸会加速全球暖化,大气中甲烷含量增多会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结果造成更多的永久性冻结带融化,进一步导致更多甲烷外逸。据统计,北极地下甲烷的存储量比全球煤炭中甲烷的总储量还多,所以当该地区暖化速度超过了地球上其它地方时,人们便对其甲烷储量的稳定性倍加关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古斯塔夫松博士是此次俄罗斯北部海岸考察的负责人之一,他在回复俄罗斯“雅各布”号船员的来信中描述了甲烷释放的规模。他写道:“昨天和今晚我们都在忙着做甲烷的抽样调查,终于告一段落。现在又找到了一个甲烷外逸严重的地区。我们在早先发现甲烷的地方已经发现溶解的甲烷含量增多了。昨天我们得到了第一个证明,现场发现的甲烷释放速度极快,还没等溶解到水中便随气泡浮出海面直升空中。我们使用地震相关仪器对这些”甲烷烟囱“进行了测试并在回声测深仪上做了记录。一些地方甲烷的浓度达到了正常值的一百倍。这些异常现象出现在东西伯利亚海域和拉普帖夫海域,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其甲烷总量达到数百万吨。现在无人知道辽阔的东西伯利亚大陆架还存在着多少这样的地区。人们通常认为,西伯利亚大陆架海底沉积物上面的这个永久冻结‘盖’应该将沉积在浅水域的甲烷保存好。在这个无法接近的地区甲烷的外逸量越来越大,这表明永久冻结盖正在被穿透,结果造成甲烷泄漏,永久冻结带现在已布满小洞。我们已经发现海面上甲烷的含量在增多,海面下甚至更多。很显然其来源在海底。”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准备刊登这些初步发现,该研究一直受到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Igor Semiletov的指导。自从1994年以来他先后组织了10次远征去拉普捷夫海探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没有察觉到甲烷释放量的增加,但2003年以来,他做出了甲烷“高浓度地区”越来越多的报告,“雅各布”号上的高灵敏度仪器已经证实了这些甲烷“高浓度地区”的存在。为什么现在甲烷从北极地区释放出来,为什么陆地上永久冻结带会大量融化并导致西伯利亚河水暖水量的增加,Semiletov博士指出了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近几十年来整个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升高了4摄氏度,被夏季海冰覆盖的北冰洋面积在戏剧化地减少。许多科学家担心海冰的减少会加速暖化趋势,这是因为广阔海洋吸收的热量要多于覆盖冰的海洋洋面。当然我们并不想看到全球暖化带来的恶果,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出对策来避免甲烷大爆发给地球人类带来的威胁。
即使温室气体排放不增加 地球仍面临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冰川溶化 据美国圣迭哥大学的研究者的一份最新分析指出:即便是在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成功去除污染颗粒物的前提下,地球气温仍然会比工业化前高约2.4° C 。最近世界气温变化研究的权威人士确定了能够导致生物多样性普遍减少和冰川融化等不利结果的温度升高量的范围。研究者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发表了相关论文,认为要应对这样的结果需要“引领未来能源消费的转换研究”。论文作者V. Ramanathan教授说:“论文阐明了人们在面对目前看来似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希望政府不会被迫在空气污染的减少和温室气体的减排之间做出取舍。”分析中研究者在乐观的假设情况下,下个世纪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下。下个十年,在维持2005年的浓度情况下,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必须大幅减少。然而,经济扩张将会大幅增长。研究者假定在二十一世纪由于人工污染物颗粒导致的冷却效应将被消除的情况下,分析了不久的将来气温变暖的情况。最近,由于使用石油燃料、森林大火以及烹饪和农业废品焚烧而产生的严重空气污染掩盖了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这些烟雾在地球表面遮蔽了光线起到了主要的降温作用。但是世界各国已经成功的减少了这种类型的污染。煤烟以及类似的颗粒物在空中仅会停留几周,可以预料此类污染的清除工作能够快速收到效果。因此,作者的温度升高理论对于这些污染物不予考虑。相反,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却能够存在数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Ramanathan估计从工业化时代前至今,温室气体的增加已经导致地球气温升高了1.4° C到 4.3° C。其中大约90%的升温发生于二十一世纪。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在格林兰岛和喜马拉雅山脉等地区,确定温度升高在可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冰川消失的介于1°C 到3°C范围之间的气温升高量极限区间。地球接近极限区间的速度,部分依赖于各国减少空气污染的政策。除了大气溶胶的掩蔽效应外,作者指出,出于对人类健康,农业和供水产生影响他们的行动仍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指出,应对全球变暖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减少空气污染,而是同步减少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弥补由于烟雾等污染颗粒的消除而导致其表面冷却效应消失而带来的气温上升。论文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Ramanathan说,假定潜在的大幅升温的可能性还很遥远,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应该致力于找出适应气候变化的解决办法来应对。大量减少短期存在的导致气温上升的因素,可以为我们开发出经济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争取时间。(中国公众科技网)
全球变暖使空气湿度提高 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使空气湿度提高,这可能导致全球降水模式发生改变、热带风暴加剧以及人类健康受到热应力的不良影响等后果。1976年至2004年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49摄氏度,大气水蒸气浓度升高了2.2%,到2100年,大气湿度可能再提高10%。随着气温的升高,陆地和海洋表面蒸发的水分增多,从而导致空气湿度在过去几十年间有所升高。水蒸气增加是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一个“正反馈”,是一个恶性循环。水蒸气是一种温室气体,和碳污染一样,它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水蒸气吸收空气中的太阳能,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继而使湿度进一步升高。湿度升高可能带来非常广泛的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可能受到影响。热带气旋可能增强,因为湿度是这类风暴的诱因之一。
美科学家研发超强度纳米纸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开发一种神奇的纳米纸,这种纳米纸看上去像复写纸,比重是钢的1/10,强度却能高达钢的500倍。科研人员认为,这种纳米纸未来有望为从电视到飞机的制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据美国媒体日前报道,这种神奇的纳米纸名叫buckypaper,它由粗细只有人头发直径5万分之一的管状碳分子制成,具有铜一样的导电和散热性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表示已在研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buckypaper有望很快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报道说,用buckypaper这种复合纳米材料可生产更轻、更节能的飞机和汽车、效能更强大的电脑、清晰度更好的电视等多种产品,从而有可能引发材料学和制造业的一场革命。报道说,buckypaper的缺点在于造价昂贵,目前只能在实验室中小批量生产,而且在强度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科研人员因此希望能尽快完善生产技术,使buckypaper的生产成本迅速降低,尽快达到与目前最好的合成材料竞争的程度。
我国环境是否会出现灾害性不可逆转的时期 目前,城镇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形势严峻:城镇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城镇供水安全保障正面临严峻挑战;城镇用水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城镇水系生态修复任务艰巨。今天(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际水协会(IWA)中国委员会为推进城镇节水、治污和减排工作,改善城镇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城镇水务行业健康发展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家研讨会暨水处理新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曾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水专项的陈吉宁教授介绍了中国城市水环境长远存在的问题,并与与会专家代表讨论了影响中国水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压力、压力的变化形势、随压力带来的污染负荷变化、压力负荷冲击下中国水环境的特征,共四方面问题。陈副校长提出了影响中国水环境长期发展的七个层面因素即人口、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粮食安全、全球化。陈校长认为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高峰期,2030前为增长期;经济发展水平在2020前是快速增长期,2020~2030年速度会稍慢但仍然为一个非常快的增长期;2030前完成工业化,2030前处在工业化非常重要的时期,2050前后二产会继续增长但比例会有所下降;我国城市化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也是不一样,2030年城市化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缓慢上升,城市化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不一样;2030前我国主要消费驱动力为汽车和房地产,我国二产短时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粮食安全方面,农药和畜禽养殖将会给我国水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我国目前仍然处在制造业全球化的最低端。将上述7个元素叠加的话,中国单位面积环境强度将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的数值,中国13亿人将在60年间完成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给我国带来了非常大的单位环境压力,未来20~30年间如果将这7个因素在空间和时间上叠加可以看出,我国将会承受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环境压力,到2030前后这个压力不会减轻,所以未来20~30年间将是中国环境的战略期,将决定中国环境是否会出现灾害性不可逆转的时期。如果不出问题,将会完成工业化,如果出问题影响将是非常巨大。(中国水网)
环保部将联合世行国际金融公司研究制定我国行业环保信贷指南 记者6日从环境保护部了解到,环境保护部将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合作,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业环保信贷指南。6日,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举行了《促进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赤道原则及IFC绩效标准与指南》(简称绿色信贷指南)出版发行仪式。这部绿色信贷指南,是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编制,由环境保护部有关部门进行了编译出版。该书全面介绍了“赤道原则”的内涵,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绩效标准,62个行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2007年,原国家环境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手启动了绿色信贷政策,得到社会各界和银行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实施了“环保一票否决”。 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介绍说,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了作用,降低了金融风险。但是由于缺乏行业信贷环保技术指南,制约了政策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杨朝飞说,绿色信贷指南的编译出版将对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技术体系起到重要作用。环境保护部已和银监会制定了培训、宣传计划,在全国范围推广有关绿色信贷指南的经验和做法。杨朝飞还表示,鉴于我国当前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产业体系庞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银行业完全沿用这一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困难。因此,环境保护部将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重点开展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的本土化研究工作,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业环保信贷指南。(新华网)
英国与海湾国家签订清洁能源协定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3日宣布,英国将与阿布扎比的一家可再生能源公司签订一项协议,在清洁能源科技领域展开合作。据路透社报道,布朗近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进行国事访问,他于此间称:“我们将与马斯达城签署发展低碳能源技术的备忘录。”布朗还介绍说,此项协定包括开发风能、太阳能以及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此前,在布朗访问另一海湾国家卡塔尔期间,卡塔尔表示同意向英国低碳能源技术基金投资1.5亿英镑。该基金还将获得英国碳基金公司最多1000万英镑的投资,及来自其他私人投资者的投资9000万英镑。阿联酋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阿布扎比酋长国是阿联酋首都所在地,掌握着阿联酋全部石油储量的90%。该国政府已经向阿布扎比苏丹提出发展可持续与清洁能源的要求,旨在确保该国在未来能源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今年五月,英国和阿联酋两国政府已经签订了一项初步合作协定,开展和平利用核能项目。今年十月,阿布扎比酋长国苏丹表示,该国将购买伦敦海岸风场风能编列发电项目计划20%的股份,虽然该项目的投资总额尚未确定。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处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电话 85195648
编辑部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email: benkp@cass. org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