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文章内容

季昆森--生态文明是永续发展的文明

[日期:2013-08-28]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7272次[字体: ]
 
生态文明是永续发展的文明
 
                                                    季昆森
2013年5月26日·贵阳
 
一、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为什么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这是党中央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人类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对内,这一决策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对外,这一决策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一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生态文明之所以能够根治环境危机这一痼疾,是因为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而言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它既传承了工业文明的优势、长处,又以全新的理念,纠正了工业文明的弱点、失误。
2003年11月19日,我在安徽省自然生态保护会议上提出,将自然界生态良性循环的规律引入到整个经济运行的大系统,社会运行的大系统。这是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也是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物质、精神、生态、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主题主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8月5日下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听了我的汇报后说,“重要纽带”的提法好。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
2004年11月22日,我在“生态安徽”博士论坛的开幕式上提出,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个目标,在第四个目标中明确要求“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目标实际上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十六大的提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当然,我们的提法要与党中央和十六大精神保持一致。但要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这四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不能分割。因此,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中,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支撑条件,又是制约因素。把这个关系讲清了、弄清了,就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省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付诸实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现在全球资源过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归根到底皆源于人类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这有悖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一些人口不多的国家推行小汽车共享制度,可以少开十几万辆甚至几十万辆小车,这可节约大量汽油,减少大量污染排放。又如,北京中关村一栋居民楼住25户人家,夏天有的把空调开到22~23度,有的只开到26度,冬天取暖有的把室温调到25~26度,有的只调到18~20度,结果耗能相差13倍。
实际上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满意程度,不是单纯追求物质消费越多越好,还要看服务是否周到;不是看物质拥有越多越好,而是看产品的功能是否满足需求。
中国有句成语叫“应天合人”。“应天命”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人意”就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二、转变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抉择
实践表明,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严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方式粗放。
十八大重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就要求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重要的战略任务和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
十八大着重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我回想了一下,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转轨,发展方式的转变,大的决策提法有五次,一是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把经济工作转向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二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经济工作真正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四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五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从字面上看,十八大的提法与改革开放初的提法一样,我认为,实际上有着很大差别: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提出把经济工作转向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主要是经济效益;十八大的提法从字面上看与改革开放初一样,实际上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而是要提高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质量和效益。
2.“四人帮”被粉碎时,我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这时强调经济工作的转轨自然而然是针对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而言,来不及做更深入更全面的考虑,也缺乏实践经验为依据。十八大从“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了30多年来的经验,提出了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3.改革开放初,属于短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钢铁、汽车、水泥等许多行业已形成产能过剩,有的是产能绝对过剩,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还造成资金积压、相互拖欠,许多企业很难运转,一些好项目很难按期建设投产等严峻问题。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
4.改革开放初,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需求大,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快发展,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升了国内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但由于产能过剩、市场饱和、金融危机,市场需求已成为全球竞争中最稀缺的资源。因此,弄清并根据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点、难点和要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反复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足见其极端重要性和实施的艰巨性,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抉择。2013年4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创新驱动需要创新考核》一文指出,“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决策导向和施政行为。如果在政绩考核中还是单纯以GDP增速论英雄、排座次、定升迁,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地方党政领导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阻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5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生态文明是民意所在》一文指出,“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更传递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决心:宁愿让发展速度降下来,也要调结构、转方式,走出一条双赢之路。”“今天的人民群众,不是对GDP增速不快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不满。”因此,转方式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更是发展方向问题,把这些问题研究透了、做好了、做彻底了,就会在转方式上取得大突破,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过去,前面就是天!就是新的广阔发展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取得新的突破,就会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迫而重要的问题是,研究市场需求、开发市场需求。
首先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反复强调的“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的精神,在研究需求、发现需求、培育需求、创造需求、拓展需求上下苦功夫、硬功夫。
研究和开发市场需求,要学习和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逊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战略,着力解决产业、产品结构同质化,产能过剩问题,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问题。
研究和开发市场需求,既要研究明显的需求,又要研究潜在的需求;既要研究城市的需求,又要研究农村的需求;既要研究东部地区的需求,又要研究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既要研究发达地区、富裕阶层的需求,又要研究贫困地区、低收入阶层的需求;既要研究普遍需求,又要研究细分市场的特殊需求;既要研究陆地经济的需求,又要研究海洋经济的需求。
研究和开发市场需求,要研究能够实现市场、技术、永续、责任四个推动的市场需求。即:开发的产业、产品是市场缺乏的,市场需要的,有先进适用技术含量的,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不浪费资源、能实现永续发展的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讲,是对用户、对顾客、对群众、对社会负责任的市场需求。当然,这四个推动是高标准要求,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这四个推动方面去下苦功夫、硬功夫。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十八大报告5次讲到循环利用、循环发展、循环经济。
在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这就不仅仅是抓好试点,扩大试点、示范范围的问题,而是把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在第四部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首次提出“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在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这就充分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是单项的经济工作任务,不是简单的综合利用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必须上升到国策的高度。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各环节,全过程,全社会,从总体上、全局上、体系上来谋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对它的表述有多种多样,为了让人们便于记忆,便于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我经过深入思考,于2003年11月30日提出,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如果达到这“四个更”,就比较理想。因此,“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后来,我又提出,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群众、造福群众”,“保护地球、造福人类”。
从世界范围讲,各国的国情,发展阶段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重点不一样。从国内讲,各地情况也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仅靠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已不够用了,必须在深刻领会循环经济原理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原则。2004年3月,安徽省发改委一位从美国考察环保的同志回来对我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华裔教授讲,国内介绍循环经济时讲“3R”,而密西根州立大学提出第四个“R”——再思考。我认为再思考原则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和运用循环经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2005年5、6月份,我在看《八路军》、《冼星海》两部电视连续剧时受到很大启发。
毛主席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冼星海在法国的恩师杜卡斯教授说,音乐艺术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才有生命力。
我们学习、研究、推行循环经济,也必须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具体化、本土化,才能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如何将循环经济理念变为现实,还需要找出具体的实现途径。我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了“四个入手”、“九大产业”。
 “四个入手”是:
1)2003年10月18日,我应邀给安徽省政府学习会作报告时提出,从污染治理入手,把污染治理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变单纯的赔钱为既要花钱又要赚钱。
2)2004年2月13日,我应邀给安徽省委组织部全体干部作报告时提出,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入手,突出减量化原则,在“节省”二字上下苦功夫,从省中求好,省中求快,省中求多,实现多快好省的辩证统一。
3)从生态修复入手,变单纯的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4)2004年4月29日,我在黄山市建设生态市的报告会上提出,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入手,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
“九大产业”是:环境产业、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节能降耗产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健康产业、服务经济、创意经济、低碳经济、甲醇经济。
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文章《循环经济带来新的产业机遇》。
明确提出循环经济催生、发展了九大新产业,目的是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对纷繁复杂的看似关联度不大的相关产业,只要能实现“四个更”的愿景,用循环经济理念归拢整合起来,这样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便于实际操作。
这“四个入手”把资源、环境、生态、工业、农业、城市、农村都讲到了。在宣传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到,“四个入手”、“九大产业”适应面广,操作性强,对全国各地都适用。按这个路子去实施,可以调动各个方面参与推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达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安徽省在山区、丘陵、平原地区的农、林、牧、副、渔各业;在工矿企业的有色冶炼、钢铁、矿山开采、煤炭、电力、水泥、建筑、建材、铸造、汽车、汽车零部件与大型工程机械再制造、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新能源、食品工业、生物化工、煤化工、玻璃、造纸、医药、酿造;废弃物再利用等各方面都涌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
其中,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工业、农业、园区等方面的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有的在全国是首个突破,有的已宣传到国际上产生良好效果。这些典型的实践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还能应对风险危机;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还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1月5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孟富林要我给离退休的省级老干部讲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的关系。
我根据钱学森教授反复强调的“大跨度联系”思想,与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学论”,阐述了这五个经济的关系,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述。
关于上述五个经济的关系我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1)这五个经济都属于绿色经济,只不过是绿色的程度不同,有的是浅绿色,有的是中绿色,有的是深绿色。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末端治理是浅绿色,在源头采取根治的办法是深绿色,循环经济就属于深绿色。
2)这五个经济有的具有可操作性,有的缺乏可操作性,而循环经济已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原则、思路和操作方法。
3)生态经济学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学科的理论基础,循环经济成为生态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循环经济的原则、思路和操作方法基本上适用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这五个经济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讲清这几个经济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各讲各的理,相互分割”的片面认识,注重融合、注重联系、注重协同,形成整体优势,攻坚合力,更好地发挥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四、提高资源产出率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
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提高资源产出率”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10次讲到“资源节约”问题。
2012年1月4日,我应邀在《人民网》嘉宾访谈暨《发展讲坛》第五期,作题为《绿色转型突破口 提高资源产出率》的演讲,共讲了九点。
1.“提高资源产出率”已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
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010年11月下旬,我到国家发改委汇报工作,解振华副主任说,用现行的一些考核指标很难评价发展循环经济在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成效,而“资源产出率”是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他希望安徽在研究和运用“提高资源产出率”方面多做工作。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负责同志也反复谈到,把“提高资源产出率”作为衡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
2.劳动生产率与资源生产率
2002年1月27日,我在安徽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2002年工作年会上提出,过去我们强调的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今天看来不能局限于此,要把提高资源生产率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放在优先考虑的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往,强调通过提高少数人的生产效率来减少人力的投入发展经济。今天,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确保改善民生,增加劳动者收入,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资源生产率,是通过充分利用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减轻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扩大劳动就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际上,提高资源生产率就是提高资源产出率。
3.资源利用率与资源产出率
提高资源产出率与提高资源利用率大不一样。以粉煤灰为例,把一个电厂的粉煤灰全部卖给水泥厂或制砖厂作原料,可以说利用率达到100%,但每吨粉煤灰产生的价值只有几百元,而淮南市永科新型材料厂生产超细粉煤灰,不仅价值是原来的10倍以上,而且用途大大拓展;再以稻壳深度利用为例,把一个米厂的稻壳全部用来直接燃烧或者全部用作稻壳发电,从资源利用率来讲,达到100%,但安徽颍上县鑫泉米业采用把气、液、固、热全部回收利用的技术路线,资源产出率是前者单一利用的五倍甚至更高,而且可开发出有多种用途的环境友好型新产品。
4.资源产出率与资源产出倍增
1994年德国科学家厄思斯特·冯·魏茨察克和美国科学家艾默里·B·洛文斯以及L·亨特·洛文斯合著的《四倍跃进》用50个实例说明,用一半的资源消耗实现原来两倍的效益。不少同志认为这在中国很难实现。而今天在国内,在安徽一些工业、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资源产出率已提高多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身边的典型实践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们增强了信心,学到了办法。发展循环经济,把目标和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资源产出率,是我们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只要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就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单位能源、资源产出率方面的差距。
5.资源产出率与实现“四个更”的愿景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从提高资源产出率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乍看起来只突出了资源这一个方面,实际上它可以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扩大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几个方面都能带动起来;还可促进调结构转方式。也就是毛主席说的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不统筹兼顾,单纯就节能抓节能、就环保抓环保、就劳动就业抓就业、就经济效益抓经济效益,虽然一时也能把这些方面抓上去,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6.单位产品能耗物耗与单位能耗物耗的资源产出率
大量实践表明,单就某一种产品采用技术、管理、政策等手段降低能耗物耗,潜力毕竟有限。只强调资源节约已不够了,必须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率,这就要在调整优化升级产业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比如,一个钢铁企业,不仅要不断降低生产每吨钢铁的能耗、水耗、物耗,以达到全国甚至国际最好水平;还要通过调整优化钢铁品种、产品结构,以生产等量原钢材品种的能耗、水耗、物耗,来生产优质特种钢材,特种高精尖钢铁产品或高端零部件,其资源产出率和价值将提升几倍、十几倍,甚至更高。
7.提高资源产出率与循环发展
2011年3月22日,李克强同志在包钢稀土研究院考察时指出,要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进集约开发、高效利用、循环发展。
2011年6月10日,李克强同志在山西省视察潞安集团时指出,潞安集团把“臭煤”变成“香煤”,废料变成原料,废品变成产品,宝藏变成宝物,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找到一条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有巨大的效益和潜力,要把循环发展摆到重要位置。
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3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撰写的《循环发展比循环经济层次更高》一文。
8.提高资源产出率与发挥人自身智慧、潜能
现在存在一种“重物轻人”的思想偏向,往往只强调资金投入问题、项目建设问题、优惠政策问题,这些都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但却忽略了人自身的“心能”和“体能”问题。人的心能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上,至少可在两大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扬和培养人们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优良传统、宝贵经验、良好行为和习惯;二是发挥人们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智慧、智能、潜能和创造力。“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开展全员创意竞赛,每个人都开动脑筋,出点子,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行动,同样的能源、资源、资金投入,其效益、效果、资源产出率就可大幅度提高。比如,搞建筑设计,图纸设计得好,就能提高资源产出率;设计得不好,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又如,规划的好坏也至关重要,因为规划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今天国家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社会进步了,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为了便于大家在实践中更好地操作,我把提高资源产出率扩大深化为四个提高:
提高资源产出率。矿产资源、土地、水、森林、粮食等。
提高废弃物资源变废为宝后循环利用产出率。
提高污染物资源化害为利后再生利用产出率。有人将“地沟油”加工后当作食用油出售,说是搞循环经济,这就违背了“化害为利”的根本原则。
提高人自身资源(智慧、技能、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产出率。
9.指标与指挥棒
提高资源产出率不是一项单项工作,是牵动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牛鼻子工程。它不仅是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而且是一个指挥棒。可以用这个指挥棒来引领和指挥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朝着提高资源产出率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攻坚。这样做必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必将在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产出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必将为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找到突破陈规的新思路,必将为建设“两型社会”作出新贡献。
安徽省循研会、循研院从2010年11月底以来,集中目标,集中精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这项工作:一是深入全省各地调查研究,用先进典型指导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工作。二是我应邀在《人民网》嘉宾访谈暨《发展讲坛》作题为《绿色转型突破口 提高资源产出率》的演讲,在线收听收看的有60万人。三是从2012年2月中旬以来,我们6次深入到宁国市,帮助该市全面开展创建“提高资源产出率试验区”活动。四是分别制定了宁国市及全省提高资源产出率指标体系,经专家和典型单位反复讨论,并经省发改委审批同意,在全省开展“安徽循环经济企业及省级以上园区提高资源产出率先进单位评比表彰活动”。五是2012年12月5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宁国市为“提高资源产出率试验区”。六是出版《提高资源产出率——来自安徽的循环经济实践》、《绿色转型突破口 提高资源产出率——宁国市发展循环经济报告》两部专著。七是从2013年1月19日—5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安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的4篇文章,3月2日《中国经济导报》用一个版报道宁国市提高资源产出率的情况。八是从2011年10月以来,安徽省循研会、循研院经反复研究,并报经安徽省发改委、省统计局同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提高资源产出率先进单位评比活动”。九是把提高资源产出率贯彻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工作中。
五、经营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创意创新之路
1988年—1998年,我在安徽省池州地区工作了十年。2000年2月,我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到池州地区视察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情况。八天时间里,我集中观察和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研究透了,用好了,就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是我提出了一个新的创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资本,进行生态环境资本运营。2001年4月,我到安徽省淮北市对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该市有20万亩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了10万亩,宜地则地,宜水则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旅游,搞基础设施建设等。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不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本,对中等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好、开发好,对比较差的甚至有些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可在治理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利用,也可以成为生态环境资本,用好了就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是,我将一年前提出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资本”中“良好的”三个字去掉,进一步提出经营生态环境的新创意,这比前者更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个问题理论上的突破,对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6年8月7日,在“长三角循环经济博士科技论坛”上,我和东北大学陆钟武院士、上海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三人作主题报告,报告后诸大建教授对我说:“你的报告有两块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一块是经营生态环境,另一块是四个入手、九大产业。一是国内没有人这么概括,二是概括得很准确。”
安徽省阜南县蒙洼、洪洼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蓄洪区,有14个乡镇,35.5万人,大水来时一片汪洋,大水退后满目荒凉,当地农民种点小麦、玉米靠天收,有些地方只生产一些荻柴和杞柳,亩均收入仅80~100元。后来他们进行深入的辩证分析发现,原来只看到蒙洼、洪洼行蓄洪区这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忽略了洪水过后,这片地方的土壤还是肥沃的。为此,他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因水患不能种粮食,可以改种不怕水淹的杨树。从2001年开始,两洼人民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大力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在60多万亩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通过杨树板材加工解决了5000人就业;发展柳编加工,解决了40000人就业;造林、种草、发展经济作物等方面解决了170000人就业;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养鸭、养鱼、养珍珠,解决了45000人就业;共解决260000人就业,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73%。现在,两洼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互生共存,资源循环利用,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这是一个经营生态环境的成功范例。
安徽省颍上县原是淮河边上一个出了名的水窝子、灾窝子、穷窝子。该县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小张庄、八里河这两个典型获得全球500佳。由于颍上县位于淮北平原,淮河水患一直困扰着该县的发展与稳定。颍上县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将易涝的低洼地整治改造成50多万亩优质水稻田。特别是五里湖的治理,不仅对防洪、灌溉、排涝、降渍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新县城的建设,新型工业化、商贸物流、水陆交通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五里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湿地,为建设美丽颍上,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环境,起到关键作用。这是经营生态环境的又一个成功典范。
“经营生态环境”的理论很管用。2005年9月中旬,我到新疆昆仑山脚下和田地区考察,新疆建设兵团的负责同志要我也给兵团的同志讲讲循环经济。在沙漠戈壁滩怎么推行循环经济呢?一般人只看到沙漠戈壁滩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看到它的优势和有利条件,那就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没有污染,只要有点水,种出来的农产品品质特别好。他们2004年2月从山东引种的冬枣,2005年9月挂的果,品尝起来又脆又甜又鲜。因此,在沙漠戈壁滩推行循环经济就要按照钱学森教授提出的“沙产业”理论,运用经营生态环境的思想,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路子去实施,就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012年3月下旬,我到甘肃省嘉峪关市考察,他们用十年时间,在戈壁滩上建成一个优美的生态型城市。该市位于北纬39.5度,与世界葡萄酒中心法国波尔多处于同一纬度。酒泉钢厂在嘉峪关戈壁滩上开沟挖凼造地,大力发展养猪,用猪粪肥地,种植有机葡萄,酿制出高品质的紫泉葡萄酒,最高价5000元一瓶。酒泉市所辖的一个哈萨克族自治县,通过十年努力,在戈壁滩上建起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县城。
这些典型充分表明,经营生态环境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创意创新之路。
建议贵州省在治理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时,可探索运用北京仁创集团秦升益同志发明的砂产业技术和经营生态环境理论。
六、依靠内生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更有生命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基础与经济发展情况差别大,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生态文明,建好美丽中国,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家投入,要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力量之源泉。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新中村、红桃村从荒山秃岭的贫困村变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山清水秀的美丽山村,就是依靠内生动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突出典型,我将这两个村发展过程概括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村党支部书记于1967年冬,发动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冬天凌晨三、四点钟,点着火把开山、炸石、挖凼、栽树,远栽杉、近栽茶、家前屋后栽果树、石壁缝里栽棕榈,还发展其他多经作物,把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安徽省委把该村树立为全省农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邻近的红桃村党支部书记余结华提出,学新中、赶新中、超新中,通过努力,超过了新中村,省领导问老余,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老余回答,是四个字“公心、民心”。
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5月上旬,第一届中国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的中外专家到这两个村考察后赞赏,新中村、红桃村不仅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而且是依靠这种精神发展生态经济的先进典型。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2月下旬,我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到这两个村调研,村支书反映说,由于茶叶农残超标,出口不要,内销出售难、价格低,他们就跑到南京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杭州中国茶科所,寻求发展有机茶的技术。这些先进的生态经济村在前进道路上碰到难题,还是采用生态经济的办法来解决。
第四个阶段是2001年10月17日,我再次到新中村调研,村委会主任尤元亢在汇报工作时讲,发展农村经济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二是搞好生态环境资本运营。我问他们怎么知道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他说看到2001年10月8日我在《安徽日报》发表的文章,村两委讨论了一天,才提出这个新的发展思路。我听了很受感动。山区老百姓都能接受循环经济,山区农村都能运用,何况在城市呢?这促使我下更大决心去推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第五个阶段是2004年9月23日,中国社科院专家到安徽召开发展循环经济座谈会,我对参会的尤元亢同志说,现在回过头来重新认识你父亲当年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做法,实际上就是经营生态环境。
硫酸企业一般使用含硫30%~35%的硫铁矿,而安徽新中远化工公司小岭硫铁矿含硫只有15%左右,通常弃之不用。2005年7月,该公司决心发展循环经济,投入1.5亿元资金,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将含硫量提升到46%以上;浮选出铁精砂含铁量在62%,直接出售到钢铁厂;同时还浮选出铜和银等贵金属;尾砂用来生产建筑材料,使贫矿变为宝矿,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又将生产硫酸过程中产生的中、高温余热作为生产磷铵所需要的热能,不再安装新锅炉,不再用煤,年节煤5万吨,减排CO2 12.5万吨,年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1亿元,直接解决劳动就业600~700人。由于集中建设循环经济园,节约土地420亩,还节约大量运输费用。
安徽宿州市安特生物化学公司2004年改制时,资产负债率高达600%多,以往公司制作酒精产生的酒精糟液直接排放,污染大量农田,不仅受到罚款处罚,而且责令限期治理,否则就要停产。2005年6月听取循环经济报告后,公司领导决定从降低生产成本入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9个厌氧发酵罐共43000m3,将酒精糟液用于制沼气发电,作生产用能源,酒精生产从吨酒吨煤降到吨酒0.15吨煤,是原能耗的近七分之一,年节煤资金4000万元。还用沼液、沼渣年产优质有机肥5万吨,市场售价每吨2400元,价值1.2亿元。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受挫,规模年年扩大,效益年年提升,在全国酒精行业70%处于亏损停产的情况下,该公司从全国四十余位提升到第五位,成为全国酒精行业标杆。
宁国市司尔特公司利用硫铁矿制硫酸产生的红粉生产铁球团,年增收7000多万;年余热发电4700万千瓦时;通过冷却水循环利用,年节水1000万吨,没有污水外排;将磷石膏制石膏板年产20万吨,又解决了废渣污染;还与农业科技部门合作,针对全国各地农村土壤情况,在销售肥料的同时推广缓控释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肥料的利用率提高40%。董事长金国清说:循环经济不是可抓可不抓的事,一个明智的企业家,就必须抓紧抓好循环经济这件大事。
宁国凤形耐磨材料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固废、废水的零排放。过去铸造用覆膜砂只使用一次即成废砂,现全部回收再利用,每年可创造600多万元经济效益,还提高了铸件质量,并节约了大量堆放废砂用地,防治了环境污染;每年节水26万吨左右;2011年度吨铸件产品能耗已下降至352公斤标准煤,达到发达国家铸件能耗水平,远远优于国家“十二五”规划540公斤标煤的标准。2011年实现产值8.1亿元,创利税1.12亿元。总经理陈晓发自内心地说:“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获利、社会受惠、生态得益。”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自2003年以来,投入推行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约40亿元,取得了突出成效。矿产资源生产率从2004年的56%提高到2010年的70%,冶炼全硫利用率从2005年的92.2%提高到2010年的98.1%,SO2 排放量每年减少2万吨,“十一五”期间利用余热发电1.85亿千瓦时,有效利用余热蒸汽32.4万吨,折合标煤9.18万吨,铜冶炼回收率达98.5%。该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难采深部铜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于2006年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奥斯麦特炉消化吸收”项目已通过成果鉴定并创造了世界奥炉熔炼工艺的最好应用业绩;国家“863”计划“碳酸二甲酯直接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已实现产业化;通过科研攻关,解决了铜矿伴生复杂硫精矿中硫铁资源高效综合利用难题。
安徽晋煤中能化工公司位于国家级贫困县、中国第一人口大县—临泉县,财政困难、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但该公司从2006年开始每年投入4000万元以上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科技攻关,与一家国防科研单位共同研发国内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粉煤加压气化装置,于2010年1月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本地烟煤粉煤不能生产合成氨的难题,煤的碳化率从75%提高到98%以上,是国内煤气化行业的重大突破,年节约标煤2万吨。
上述典型经验表明,依靠内生动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典型更有生命力。我们从中还悟出一个重要道理,不仅是发动广大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技能、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建设生态文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循环发展意识,时时处处运用生态文明、循环发展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审视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工作的现状,重新规划调整发展思路、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重新调整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方向和力度。按这个路子去实施,我们就会大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与提升,就会为落实科学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来。
七、加强制度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进程的重要保障
十八大报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一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六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十八大报告提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和八个方面的制度,非常全面,非常周密,非常重要。明朝张居正说 “盖天下之难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实际上立一部好的法律法规也不容易,要把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细化、实化,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不易,而真正贯彻实施,落到实处更不易。但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必将为造福人民,实现永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安徽省人大九届、十届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第二届中华环境奖获得者,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低碳经济促进会副主席,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