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文章内容

石山:关于我国水危机的杂思

[日期:2013-02-28]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4617次[字体: ]
一、今后10年,4万亿用于水利设施建设
去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供的信息,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内拿出4万亿用于水利设施建设。
大搞水利设施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对于农业建设、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是绝对有利和必要的。具体怎样做,相信有关部门和水利专家们会提出非常专业的建议,会有高明的办法解决我国的水利问题,国人等待着好消息。
中央下决心解决全国水利设施建设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三农”专家一再呼吁:“目前水利设施现状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以及防洪减灾的薄弱环节”。专家们的意见是正确的。从生态角度和全局看,我总觉得我国当前最大的水危机与水利设施关系不大,它形成的原因、危害程度以及解决难度都大大超过人们的想象,实际上也是一个生态危机,而且是全国性的。这正是写作小文的原因,作为水利的门外汉,想讲点自己的一得之见,希望引起讨论。求得共识,并使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二、无序的城市建设酿成全国性水危机
由于工业废水、农药化肥残留、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大面积严重污染了地表水,我们的城市转而大量开采地下水、机井越打越深,以为找到了解决缺水之路。专家们指出,不根治地表水污染,而长期过度使用地下水,无异于饮鸩止渴,地下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的,而且一旦地下水遭到污染会造成难以逆转的生存危机。这些意见长期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和采纳。
随着城市以更大更高为目标超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日增,地陷、地坑,楼倾路断等等事件不时发生,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地面在下沉,上海沉降中心区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超过2米,全国50多座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正受到大规模地面下沉的困扰。
国内沉降最严重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平原。长江三角洲以苏、锡、常为中心,沿沪宁线向外扩张,已形成了5500平方公里范围、40-50埋深的大漏斗形无水区,起地面沉降。常州市累计沉降1000毫米,苏州市1200毫米,无锡市1100毫米
浙江的杭嘉湖地区也在大面积地面下沉,最严重的是嘉兴市,40年间,中心地面累计下沉814毫米。宁波情况稍好一些,也累计下沉458毫米。嘉兴地区下沉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
超量开采地下水和建造高楼大厦是造成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而上海、苏锡常、杭嘉湖都是位于中国的丰雨区的城市,每年有充沛雨量补充,地下水的匮乏都到了这种程度,其他地区的情况就更为严重。
我们不能不反思:我国城市建设是不是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城市扩大占用的不仅都是上好耕地,甚至还在填湖围湖填海建城,城市越发展地下水开采量越大(全国200多个城市缺水),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面下沉(全国50多个城市地面下沉)。城市扩建无视自然条件,不恪守客观规律,一边在挤占耕地湖泊湿地,一边在无节制开采地下水,如果说地表水的污染是我国水危机的开始,那么,大规模的地面沉降,则表明我们连长期积累的地下水也将消耗殆尽,我们的水危机已走到尽头,进入死胡同。也就是说,现在不仅不能继续开采地下水,还需要有大量的淡水来补充地下水,来解救全国性水危机。这实际上是全民族的生存危机,不及时偿还这笔生态欠债,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什么经济建设也谈不上了。
大量淡水从何处来呢?一是海水淡化,东水西送(见后),一是把雨季的洪水全部蓄起来补充地下水,变抗洪排洪为蓄洪用洪。好在这两方面我们都有有利条件,完全可以解决当前的水危机,关键是领导层和群众提高认识,赶快行动起来。当然要彻底解决我国的水危机还要靠山区建设,什么时候实现山清水秀,山区清水长流,加上海水淡化,我国就进入水的良性循环了。
 
三、南水北调能解决北方的水危机吗?
《人民日报》今年4月7日报道,“南水北调通水进入倒计时”,喊了10年,投入1417亿元,南水终于可以调到北方来了,但是北调的南水能解北方的水危机吗?
以中线为例: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考虑到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亿立方米一期工程设计,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
遇到干旱年份,有关城市和地区同时受灾,也就无水可调或少调。即是说,调水量是不稳定的。比如自2010年秋末,湖北降雨持续偏少,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降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80%。在持续干旱面前,“鱼米之乡”一片焦渴,湖泊水体萎缩,被誉为“中国水塔”的丹江口水库,也出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死水位”。在这种情况下,中线调水任务当然无法实现。
东线如何呢?由于有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几个污染严重地段,长江水再多也调不到北方。
关于长江水质,有关议论也很多,许多报道指出:长江干流六成水已遭污染,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长江沿岸约有40余万家化工企业,还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石油化工基地,有人称这为“化工巨头围猎长江”。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尚不足100亿吨;而2007年,长江流域年排污量已突破300亿吨大关,“相当于每年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所以有人指出保持长江水质是最大的民生。这个大问题当然应该早日解决。
总之,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的水荒能起多大作用,今后的实践是最好的说明,现在讲还是预测性的。
 
四、海水淡化、东水西送是最佳选择
京津唐缺水,黄河、海河、辽河平原缺水,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主要也分布在黄淮海流域,占全国超采面积的70%以上,其中河北省超采面积占了其平原面积的91.6%。这里需要的淡水量是十分巨大的。
南水北调是解决问题的一条出路,事实上,还有另一条出路,这就是走海水淡化、东水西送之路。
相对于“南水”,京津唐以及北方诸多城市距“海水”不过是咫尺之遥。
国际上,海水淡化技术不仅早已成熟,海水淡化也早已实现商业化,而且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美国和以色列已将海水淡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计划。2005年,世界海水淡化日产量突破3200万吨,可供养人口超过1亿,那年,我国的海水淡化日产量为3万吨,约为全球总产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2010年,世界海水淡化日产量已达6348万吨, 5年翻了一番,已能解决2亿人口用水问题,我国海水淡化日产量为42.5万吨,约为全球总产水量的千分之六左右。毫无疑问,我国海水淡化事业也有进步,但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速度。
为什么我们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上是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看待海水淡化产业,他们认为,人类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油,21世纪争水,水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所涉及的不仅是农业的旱涝丰歉,更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2008年,全球海水淡化总投资已达248亿美元,而且还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我们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战略思考,国家在海水淡化方面投资很少,寄希望于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或者国家投资解决缺水问题,比如青岛市,国家有引黄济青工程,送水上门,当然不搞淡化工程了。
有人提出:海水淡化工程与制盐工业结合起来,不仅成本降低,又可以腾出几十万亩盐田来。
应该看到海水淡化工程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一,提供沿海城市用水,减少直至停止抽取地下水,逆转地面沉降;
第二,解决黄海辽平原的地下漏斗问题和农业用水,这个大平原就将成为新的大粮仓;
第三,沿海的大量盐碱地可以利用起来,漫长的海防林就可以建设起来。这些大事情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却完全可以实现了。
第四,山区,比如太行山、燕山可以通过蓄水自用发展起来。
海水淡化事业发展起来,生产出更多的淡水,我们可以考虑“东水西送”,用淡化水修复草原…,这个“东水”能送多远,就看我们的决心和实力了。
更令人振奋的是,海冰的利用。据报道,现在不仅有了海水淡化技术,而且也有了海冰采集淡化技术。“据测算,环渤海地区储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可开采300亿立方米淡水,最大年份可开采800-1000亿立方米淡水,按平均值计算,约相当于黄河1年的入海流量。也就是说,环渤海海冰如果全部淡化,相当于又发现了一条黄河”(人民日报,2005-11-18)。这一技术突破为我们解决环渤海地区、甚至整个北方地区缺水问题提供了新的巨大水源,应该组织力量攻破这项技术并早日用起来。
总之,利用海水和海冰的工作刚刚开始,这方面潜力十分巨大,对国家的建设十分有用,大有文章可做,要组织力量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和开发。
十分清楚,组织海水淡化和东水西送,组织淡水回灌,还清地下水欠债,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大工程、大项目,国家要有专门的机构和投入,并长期抓下去。它比南水北调工程作用大得多,是解决北方缺水的关键,西送的作用更大。当然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一些新技术的突破要大力支持。一些实际困难要及时解决。希望早日组建新的机构来领导这项伟大事业。
 
五、西送的遐想
东水西送的第一步是北方草原,钱学森对北方草原十分重视,认为可以发展起一个巨大产业群,将来要成立草原部来管理,这是一篇大文章。
西送到第二步是几个大沙漠的改造,把钱老讲的沙产业开发出来。这更是一篇大文章。
做好了这两篇大文章,我国的经济建设将上一个大台阶,我们的生产基地将大规模增加,新的产业群将发展起来,国阜民康,和平崛起更加不可挡。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生存环境将大为改善,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佳境。中华文明将发出新的更为灿烂的光芒。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