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文章内容

季昆森--循环经济是追求“四个更”的经济

[日期:2013-08-28]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16053次[字体: ]
循环经济是追求“四个更”的经济
季昆森
2013年8月16日
 
我是从1998年5月开始研究循环经济的,15年来,一直坚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始,我们推行循环经济是为了解决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二是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
我长期在基层工作,经常面对干部群众讲话,需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大家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有效果。经过五年多的研究和实践,2003年11月30日我提出,“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如果能达到这“四个更”就比较理想,所以我认为,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很多在广大农村和企业等基层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说,“四个更”的提法简洁明了,抓住了关键,好记忆、好操作、好对照、好改进
尽管“四个更”的提法与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不一样,但1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按照这个思路开展工作。
2009年8月28日,安徽省委原书记卢荣景在“壮大循环经济 推进创业就业”论坛上的即席讲话中指出,“季昆森同志对循环经济提出来‘四个更’,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多的劳动就业,这个概括很有实际意义”。
“四个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不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盲目扩展,而是破解“转”与“快”的矛盾,在“转型”中“加快”,在“加快”中“转型”的有效基本路径。
1.“四个更”是从推行循环经济的大量典型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2.“四个更”符合基层广大干群的愿望,经过10年的实践表明,有利于经济发展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得到大家的赞同。
3.“四个更”符合人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对循环经济也有一个不断深化,不断优化提升的过程,很难一步达到“最”。
4.绿色就业是国际上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或首要目标。从2003年提出“四个更”以后,我们一直坚持把推进创业就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
5.“四个更”涵盖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资源、环境、生态、就业等各方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操作性强,可以调动各方面参与推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达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6.我在全国各地,每到一个新地方,无论城市、农村,工业、农业,考察调研或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时,只要符合“四个更”的要求,符合“安全、优质、节约、高效、健康、环保”,我认为就是循环经济。
7.最近,我在看国际知名学者、瑞士产品生命研究所所长瓦尔特斯塔尔教授所著《绩效经济》一书,他讲的循环经济把“四个更”的内容都写进去了,只不过他不是把这四个方面放在一起讲,而是分开讲
2013年8月6日,我在安徽省青年创业者协会作报告时说,发展循环经济,运用“四个更”的原则,不仅可以促进创业就业思路和方法的重大转变,引导人们沿着科学发展观的方向前进,还有利于增强我们观察、分析、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利于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在经济工作中坚持“红线”、“底线”的思想。在推进创业就业工作中,要把握的“红线”是,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即实现“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愿景。要把握的“底线”是,一不能亏损,二不要失业,即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突破了“红线”、“底线”,就不符合“四个更”的要求。因此,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的经济,就是造福群众的经济,就是自主创新的经济,就是科学发展的经济,还是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按“四个更”的要求进行自我调节的经济。
最初,从德国引进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后来,把“再循环”称为“资源化”。
2004年3月,安徽省发改委一位从美国考察环保的同志回国后谈到,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华裔教授讲,国内介绍循环经济时讲“3R”,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感到“3R”原则在实践中已不够用了,又提出“再思考”(Rethink)的原则。
当然,“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与“再思考”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前“3R”原则属于物质技术层面,“再思考”原则属于哲学思想层面。它们虽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但“再思考”原则符合“与时俱进”的思想,符合习近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永无止境”的思想,符合毛泽东《实践论》一文的结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同时,“再思考”对更好地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有着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讲,各国的国情,发展阶段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重点不一样,因此,具体做法不能完全照搬。从国内讲,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也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4R”原则,进行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但不能为认识上的分歧辩来辩去,以致错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宝贵时间和大好机遇,关键是要灵活运用这一先进的经济模式解决实际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不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军事思想,对做好循环经济工作也很有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不否定别人的东西。当然,我们也不是无原则地乱干,而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检验标准就是“四个更”的原则。
要善于把用好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与“再思考”原则结合起来。
沟通融合不同行业之间的相通相近之处,比如从单一行业的循环经济进入到冶(金)建(材)化(工)融合的循环经济,可提升综合效益。
沟通融合不同专业科技知识的相通相近之处,充分运用其原理,改进创新工艺技术路线和循环经济模式。
沟通融合不同经济形式都属可持续发展经济形态的共性,推进协同发展,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沟通融合不同科学试验设计的方法,用最少最巧的试验次数和诀窍,求得最好最妙的结果。
大量循环经济先进典型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与循环发展模式好比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推行循环经济,没有链接技术,闭环就很难转动起来。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因此,在研发或选择先进适用技术时,一定要慎重考虑,是否符合“四个更”的要求,特别是不能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同样,设计循环经济模式时,也应认真考虑,是否能达到“四个更”的要求。
10多年来,不少循环经济典型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深化,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也要随之不断调整优化提升。
2005年3月,在铜陵市的一次专家论证会上,有的专家对我说,循环经济是个好理论,但要运用到实践中却很难。我回答说,我经过几年的实践、调研和思考,总结提出了“四个入手”。
1.2003年10月18日,我应邀给安徽省政府学习会作报告时提出,从污染治理入手,把污染治理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变单纯的赔钱为既要花钱又要赚钱。
2.2004年2月13日,我应邀给安徽省委组织部全体干部作报告时提出,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入手,突出减量化原则,在“节省”二字上下苦功夫,从省中求好,省中求快,省中求多,实现多快好省的辩证统一。
3.2000年2月到2001年4月,我通过深入调研反复思考后提出,生态环境是重要资本,从生态修复入手,变单纯的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与提升。
4.2004年4月29日,我在黄山市建设生态市动员大会上提出,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入手,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我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4R原则,系统阐述了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安徽省的循环经济已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有的同志把循环经济理解的太窄,实际上在我省山区、丘陵、平原地区的农、林、牧、副、渔各业;在工矿企业的有色冶炼、钢铁、矿山开采、煤炭、电力、水泥、建筑、建材、铸造、汽车、汽车零部件与大型工程机械再制造、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新能源、食品工业、生物化工、煤化工、玻璃、造纸、医药、酿造;废弃物再利用等各方面都涌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
在安徽各地循环农业遍地开花,可以说是县县有典型,在宁国、阜南等县(市),是乡乡镇镇有典型。
还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工业、农业、园区等方面的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有的在全国是首个突破,有的已宣传到国际上产生良好效果。
安徽不少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典型的实践充分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还能应对风险危机,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还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践表明,针对不同情况,运用“4R”和“四个更”的原则,大力推行循环经济,认真总结同类项目按循环经济模式实施比按常规模式实施,不仅经济上投入产出比高,而且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与提升。不断调整优化提升产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工艺技术路线,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多年来的实践还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是单项的经济工作任务,不是简单的综合利用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重要基础和有效实现形式,必须上升到国策的高度。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各环节,全过程,全社会,从总体上、全局上、体系上来谋划发展循环经济。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