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文章内容

孙万鹏:创建森林城乡大有可为

[日期:2013-02-28]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7792次[字体: ]
创建森林城乡大有可为
孙万鹏
(浙江省农业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指出:“森林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亡兴衰,构建和谐社会林字当先,构建和谐社会非林莫提。”是啊!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生物环境资源最重要的代表,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支持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岁老更弥壮,阳骄叶更阴”[1]。据测定:每公顷阔叶林年净化大气效益为179.7元;每公顷农田防护林年增产量达0.8吨;每公顷林地年泥沙流失量比无林地少55吨;森林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较室内大20倍,降低噪音25~40分贝;每公顷松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有机物,它有驱虫、抗菌、抗炎、抗风湿、镇痛、抗肿瘤等神奇功效,并有利尿、祛痰、解毒、止泻、降血压,促进胆汁分泌等多重生理功效;森林是人类有氧运动的基础,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激活大脑皮层,使人心境愉悦,精神焕发[2]。追溯森林的奇妙,它已变成一种喜悦的神秘了。
一、西方创建森林城乡的理论与实践
笔者在近四五年内,跑了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深深感到“森林(生态)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国际化城市,如美国的华盛顿、法国的巴黎、澳大利亚的悉尼、俄罗斯的莫斯科等等,很多都有“绿之都”“花之城”之美誉。
据介绍,西方国家一般都用森林覆盖率,林龄、树种组成等参数反映城市森林的数量、结构和质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用更多的信息来评价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可谓“木欣欣以向荣,林荫荫以翠深”。
欧洲环境署据50个城市地区调查:雅典的森林覆盖率最低,仅4%,布达佩斯最高为53%。不少是包括了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近期的调查表明,冰岛的kǒpavogur为2%,最高为芬兰的kuopio,高达62%。在笔者看来,这些数据的可比性似乎比真实的森林面积低。若从平均每千人拥有的树木数来看,尼斯为20株,巴黎和里尔为40株,维也纳为44株,波尔多50株,慕尼黑58株,南锡与斯特拉斯保为70株,马德里、蒙波利亚、格拉茨与南特约80株,巴塞罗那88株(pauleit et al,2002)。可谓“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在树种和基因型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对环境立地条件的适应性;树种的功能;较低的繁殖、生产、建造和管理成本。它们是“青松寒不落,白杨多悲风”,“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北地无”,强调“创森”必须强种。
在美国,有美洲柏木、美国扁柏、美洲朴(celtis occidentalis)、美洲柿、美国皂荚、美国红衫、美国白松、美国黑樱桃、美国红栎、北美香柏等;在北欧常用的树种有欧亚槭、欧洲七叶树、挪威槭、欧洲白桦、疣枝桦、黑杨、欧洲椴、花楸属植物等;中欧有田园槭、红花七叶树、悬铃木、橡树、刺槐、宽叶椴、心叶椴、榆(ulmus spp.)等;南欧有瓶干树、槭叶酒瓶、苦楝、长角豆、白桑、油橄榄、加那利刺葵、地中海松、银白杨、刺槐、丝葵、钻天杨等。它们是“各有各的领地,各有各的山头”。
在美国,对森林健康问题颇为重视。可谓“健康乃创森事业之母”。[美]农业部林务局,常常用森林调查与分析的数据来估算树木死亡的原因,如毁坏了多少英亩森林就会失去多少材积的木材和纤维,森林健康状况就会被破坏。强调“表壮不如里壮”与抗逆性。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森林调查数据的空间相关性越来越重要,从而要求土地管理者不仅是可用资源的重要管理者,而且还要掌握资源的具体位置。在俄勒冈州的Biscuit火灾中,运用调查数据定位抢救被火灾烧掉的死亡树木,并对燃烧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价。近年来,美国重视对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及加勒比的热带森林地区飓风对森林的破坏研究,探索急需技术[3]
目前,指导森林城乡发展的理论是多元的,主要有:
1.生态经济学理论。它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发展规律,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创森”之道是“善生态,财万物”。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谐发展。生态经济学模式[NSW=NNP+(B-GC)-AL](此略)。主要相关因子有:社会福利、国民生产增值、非市场性有利条件、为减少污染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还具体到了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以及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4]
2.循环经济理论。它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一般认为,其思路是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改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产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在笔者看来,进一步,可以将其改为由“资源—消费—污染排放”的熵原理模式转换为“资源—消费—再生资源”的三极发展模式,也可称为新循环经济理论。
3.绿视率理论。它是从环境行为心理学角度考虑人们对环境森林的感知。绿视率是指眼睛近圆形视域看到绿化面积所占的百分数。
实验证明,不同面积的森林及不同质量的森林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可谓“应感起森而动”。据推算,在人视野里的森林(绿化)区域占到15%时,它是生命的基础,此时空气负离子浓度在100~200个/cm3;占到25%时,空气负离子浓度在400~800个/cm3,可延长生命;占60%左右时,空气负离子浓度1000~1500个/cm3,则会有更佳的绿色环抱森林的效应[5]。应该说,统筹城乡森林的立体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它代表了创建城乡森林的更高水准。它可以将过去强调绿化覆盖率等的平面指标,提升到了立体的效果,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可谓是“生活有度,人生添寿”。
除上述外,还有可持续发展理论、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碳汇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足迹理论、氧平衡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反规划理念、森林文化理论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二、西方城乡森林建设与面临的挑战
应该承认,要全面了解西方城乡森林建设与面临的挑战,对笔者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这里仅选取几个较为典型的城市,并侧重于城市森林建设,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佛罗伦萨城乡森林建设与面临的挑战
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繁华城市。笔者的弟弟,生前就与弟媳及儿女们侨居此地。
据了解,佛罗伦萨坐落在意大利的中北部,位于亚平宁山脉的西部。海拔高度由河边的30米到市中心四周小山的343米。小山面积约占城市面积的60%,并为佛罗伦萨形成一个“绿色皇冠”。它是托斯卡纳区首府,城市面积为102平方公里。21世纪初,佛罗伦萨市区人口为38万。但整个城市地区由12个城市组成,总人口为90万,人口密度较大。而“人是环境的产物,‘创森’是人的作品”。
佛罗伦萨市超过50%的面积是农田,28%为森林,工业区面积占4%。在占12%的城市面积中,森林覆盖率为20%,街道树木为8万株左右。看起来似“罗窗影动绿云深,爱得苔阶片片阴”。
据调查,佛罗伦萨市共有树种228种(Bussott et al.1986),主要树种有悬铃木、朴树、意大利伞松、栎树、宽叶椴、榆树、钻天杨、洋槐、地中海柏木。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城市和城市周边森林,树木占32%;正式公园树木占21%;道路树木占15%;历史博物馆、公园、花园树木占10%;私人住宅花园树木占8%;小面积公共用地树木占8%;农田树木占3%;工业用地树木占2%;荒地树木占1%。各种树木是欣赏各种自然妙趣的所在。
2009年3~4月份,笔者在佛罗伦萨逗留期间获悉,在冲积平原地区的绿地结构,主要由公共和私人花园、公园和残留的农村景观构成。这些绿地不断被城市化所侵蚀。近年来,关于在城市周边建立一系列公园的设想为城市森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在当时看来,总得感觉是佛罗伦萨的城乡森林,还有“既破我斧,又缺我”的破碎之憾。当地人介绍说:城市森林规划、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尚缺乏公众的参与;公共管理机构和私有林主之间还不够协谐。
2.卢布尔雅那城乡森林建设与面临的挑战
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属于经济转型的城市。位于欧洲的中南部。海拔高度为285~310米。该市的居民人口近34万。市区面积为87平方公里。森林占16%,农业用地占47%。
卢布尔雅那市的森林空间布局“无一定之规”。有两块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森林布局在城南,一块在城市最北部。这三块占全市森林面积的77%;其余面积为5~100公顷的10块,1~5公顷的49块,合计占全市森林面积的23%。可谓“松柏不溉而寻丈,蘼芜日溉而不盈尺”。
据调查,卢布尔雅那市城乡森林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森林和树木现状信息较为缺乏,很难对城乡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规范蘼遵”和“经度营造”;二是与城市化建设协谐的挑战,由于建设一条环绕卢布尔雅那市的道路,就导致100公顷的公共绿地的“衰毁”,其中48公顷为森林,并导致了当地森林的破碎化;三是全市有近80%的森林属私人所有;大量的小面积森林导致了长期“经始灵台”的困难。
3.慕尼黑城乡森林建设与面临的挑战
德国的慕尼黑属于经济发达的城市。面积为311平方公里,人口近250万。该市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银行和保险业的高收入者所占比例较高,同时,也是德国失业率最低的地方。该市平原北部的市区仍在快速的发展之中。
慕尼黑市区南部和北部,可谓似“百里不同风”,差别十分明显。绝大多数工业、军营、废品站、污水处理厂和机场都集中在北部的平原地区,使之成为德国市区建筑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南部是“黛色参天二千尺”,森林覆盖率很高。
在整体上,慕尼黑森林覆盖率占城市面积的17%,而建筑物所占面积为18%,森林植被在城中心的低密度住宅区以及Isan河滩地甚为丰富,它形成了一个横穿慕尼黑平原和城市的天然绿色屏障。一些大公园呈环状围绕在城市中心周边,“周转贯通,得其环中”,这些公园中具有城市中最珍贵的天然林。
据对栖息地的调查表明,整个城市的森林面积为2097公顷。历史遗留的天然林占林木覆盖率的18%,这些森林被分成153块林地,其中,79%的林地面积小于5公顷。面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公园、公墓等)独家住户林木数量占慕尼黑全市的30%。在城市周边的农业区和工业区,森林植被则是“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
慕尼黑城市建设大规模的开发,对森林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1983~1988年建造铁路货运站和公路,超过220公顷的干旱欧石楠丛生地和荒地上发展起来的森林“衰至几于毁灭”。
另一个对城市森林造成威胁的是居民区土壤板结和街道林木生长环境的恶化。根据“树木保护法(TPO)”,私人土地上生长的胸高直径大于80厘米的树木,应受到严格的保护。然而,调查显示,建筑造成的土壤板结对树木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并导致1/3的受保护树木死亡。只有当建筑物距离保护树林距离在4米以上时,才有可能“存恤抚养”。
根据Ammer and Martin对各种土地类型上的3万棵树木生命力调查,慕尼黑市约有2/3的树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1/5的树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根系生长受到限制、环境污染和缺水等影响,市中心高密度建筑区的树木受到的破坏更为严重。树龄大的树木比幼树更加“危象迭出”。据查,约有5%的树木在三年内消失,其中55%分布在居住区。进行建筑和为了减少遮阴进行的采伐,被认为是居民区树木减少的两个主要原因。可谓似“万里晴空难落雨,一事成败皆有因”。
以云杉和松树为主的针叶人工林,超过慕尼黑森林的一半。当初,营造这些森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木材,目前正向以自然游憩和娱乐为主的多元化用途转化。
据介绍,慕尼黑市长期发展战略的副标题是“简洁、城市、绿色”。该理念倡导“简洁城市”和保护城市绿地。该战略包括一个景观生态规划,以保护和提高森林廊道,并在城市周边的农业地区增加森林植被。然而,在不断扩大的城市化压力下,执行该战略面临巨大的挑战[6],可谓“龙吐长生水,鱼吞无尽沤”。
三、我国创建森林城乡大有可为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虽晚,但进展迅速,呈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城乡结合,发展城乡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成果不菲,在国际上已产生影响。
大家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城市660多座,建制镇5万多个。截至2011年,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目前,已有31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现择要介绍如后:
1.贵州遵义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遵义市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北部,人口723万。辖区内有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可谓“自爱名森入遵中”。城区绿地面积约为2014.8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口81.87万,区绿地率37.3%,绿化覆盖率42.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遵义市有高等植物198科777属2009种,其中林木植物95科871种。
2000年,遵义市提出并实施了《遵义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规划》,由此,改善了该市城乡生态环境,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并且运用各种城乡森林发展理论“指顾陈前”实践。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遵义市在城建中,以“一心、二轴、三环、四河、五库、六片、七线、八点”为重点,形成市区绿地系统主体框架;以旅游服务型、第二产业型和综合开发型的园林乡镇建设,环保型、经济实用型和园林型村庄建设,乌江一娄山关绿色画廊,近郊观光农业、远郊生态农业区等的山地丘陵建设,构成大环境绿化格局[7]。为可持续发展,除满足当代人需求外,该市还划出一定的土地休闲或设计生态功能保护区,以促进代际公平[8]
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遵义市借鉴了非地带性顶极群落保持模式和地带性顶极群落恢复两种模式,“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前者以人工干预群落演替过程,明确群落更新周期,发挥森林的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后者据群落结构,更新地带性建群种和伴生树种,“授全模于梓匠”,恢复地带性顶极群落。位于遵义市中心的凤凰山森林公园3000多亩管理面积,就是运用该理论的案例。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遵义市在增加城市园林物种多样性上做了大量的“纲纪文章”.按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充分发挥景观生态结构的三要素——“基底、廊道和斑块”,增加了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在注重园林形式美的同时,实行乔、灌、草、藤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园林空间异质性。
据考查,遵义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每年森林植被对污染物降解效益总体值达9.8亿元;每年森林植被过滤空气滞留粉尘总效益达65.2亿元;每年保持水土效益达64.4亿元;每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总价值达20.3亿元;每年森林生态景观效益总价值达7.8亿元[9]
2.河南漯河市城乡森林特色规划
漯河市是典型的食品工业城市。2010年4月,在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漯河市主要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为重点,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好以众整”地拓展生态支持系统支撑能力,提高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构建漯河市“绿色、健康和安全”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和生命支撑系统。
漯河市根据自身沙澧河滨河穿城而过的地域优势,通过滨河生态景观带建设工程、城郊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森林公园建设工程、生态森林产业工程、高标准农田网建设工程、古树名木保护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计划,演绎城市人工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相互协谐,打造环抱城市的郊野森林公园,组成林城相融、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屏障。该市还围绕漯河丰厚中原文化与190余处文物古迹,充分弘扬其“百夫之特”,构建了“一带、三区、五园”产业布局,通过调优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林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达到城乡森林建设与富民同步的目的。
3.浙江黄岩创建城乡森林的绿色风暴
黄岩,地处浙江黄金海岸线中部,与天台山、雁荡山两个国家级旅游胜地毗邻,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熔铸的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蜜橘之乡”;2001年荣获“中国杨梅之乡”称号;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区)”。目前,黄岩人均GDP已达7000美元左右。
2012年初,黄岩作出部署,要创建森林城乡,“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重点加强沿街、沿路、沿河的绿化,积极推进城市公园、郊区森林、生态绿带、社区休闲绿岛建设,实现街道和社区林荫覆盖,城区周边建成环城林带,城区之间形成生态廊道,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人居环境、最佳居住休闲之地。
今年,黄岩编制了《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努力建设“森林黄岩”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黄岩区五年绿化行动计划的意见》、《平原绿化总体规划》等,确立了“一心二区三网四点”的建设思路(“一心”指绿化方山建设,“二区”指森林城市创建区、长潭湖森林保育区,“三网”指沿街、沿路、沿河森林网,“四点”指山体绿化、社区单位学校绿化、村庄绿化、园区绿化)。
黄岩倡导“三生融合”(生态、生产、生活),三位一体(城区、城郊、村镇),三林共建(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三网融合(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三效合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使“创森”工作与城乡园林、城乡水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谐。
黄岩的“创森”工作,以五大森林工程(通道森林、城市森林、水网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为重点,以“年种百万株乔木大苗工程”活动为载体,依靠群众,广泛掀起了“损资认种”热潮,“百年国土林”、“共青林”、“学生林”、“巾帼林”、“环保志愿林”、“义工林”、“幸福家庭林”等,颇有成效。
更值得一提的是,黄岩重视“森林村庄”建设,抓农民公园、小果园、小花园、小竹园建设,积极探索“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特色绿化村,并倾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正在打造五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一是以永宁江为主轴的“永宁橘源”精品线;二是以长潭水库为中心的“水墨长潭”精品线;三是以鉴洋湖湿地为核心的“鉴洋渔韵”精品线;四是以富山大裂谷、黄岩大瀑布等景区为主体的“裂谷飞瀑”精品线;五是以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为主题的“乡村火种”精品线[10]
目前,黄岩的“创森”工作,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全民参与”,集中一切能够调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一切有效资源,正朝着让黄岩充满绿色,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让黄岩人民“开门见树、亲近自然,舒缓情绪、放松心情”,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大道上迈进[11]
 
(作者:国内外灰学创始人、浙江省农业厅原厅长、世界灰学文化联合会主席)
此文转载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论坛通讯》2013年2期


[1] [宋]王安石
[2] 但新球等编著:《森林城市建设》,第40-48页,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 [美]j詹姆斯·雷博等著,王希群等编译:《美国森林调查史》,第57-58页,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但新球等,2011
[5]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大野隆造教授讲座
[6] [丹]科奈恩德克等,2009
[7] 但新球等,2011
[8] 同上
[9] 新球等,2011
[10] 《黄岩通讯》,2012年第06期
[11] 同上
相关评论